这是一群绝对算得上老资格的兵:他们的军龄在20年以上;
这是一群与死亡打交道的人:他们的工作环境处于高毒、高危、高爆状态……
他们就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测试站地面站某连5位加注手,被誉为“燃料加注五壮士”。
谢兆胜:生死路上走一回
今年44岁的谢兆胜记忆力很差,这缘于21年前的一次事故。不过对于那次事故,他并不记得。
那是在1992年的一次任务中,由于燃烧剂加注系统出现设备故障,需要进入罐中排除。可是罐中因为残留有浓度较高的偏二甲肼蒸汽,两名排障的战士先后中毒窒息。
谢兆胜主动请缨,但结果与前面两个战友一样。战友们用绳子绑住他们的身体,把他们拉了回来。
经送医院抢救,谢兆胜昏迷7天后终于苏醒。而另两个战友再也没有醒来。
刚刚苏醒时,他甚至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后来,他慢慢记起了家人、战友,但记忆力远不如从前那样。
本来医生要求他住院半年,可谢兆胜只住了两个月——看见战友在工作,他坐不住。
由于平时就喜欢搞修理,单位的洞库消防系统、制冷压缩机等设备,他都研究个遍。一次,制冷压缩机突然坏了,离任务开始仅几天,即使去厂家买都来不及。谢兆胜二话没说,带了一个助手,加了两天班就修好了。
曹兵:发射场的兵专家
在同事眼中,曹兵是个响当当的加注专家:自学多部加注专业书籍,在30余份设备改造方案、报告中提出独到见解,经他改进的施工方法、技术为发射场建设节约大量资金……
“他是我们这里的大拿,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有他在我们就放心了。”连指导员高仰明说。
1992年3月,“澳星”首次发射终止后,箭体严重移位,溢出的大量有毒气体弥漫在箭体周围,火箭随时都有倾覆爆炸的可能。危急关头,曹兵顶着毒气的侵袭和灼人的热浪,冲上去连接加注软管和电缆插头,经过10多个小时的抢修,200多吨的四氧化二氮被安全卸回。
曹兵不仅技艺精,带徒弟也不含糊。从一颗螺栓、一根管子,到一个传感器、一块仪表,他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10多年来,他先后培养出8名加注系统指挥员和140多名加注兵。
刘哲理:全军百名好班长
刘哲理的工作平台在塔架上。他的工作除了为火箭进行加注,还承担对火工品的组织测试、安装,电缆组织检测,加注软管清洗,储箱进行气检、测试等。
2006年的一次发射任务中,燃料加注时,加注氧化剂的活门闭合不了,燃料不断向外挥发。此时,离发射只有36个小时。刘哲理和战友们穿上防护服就冲了上去,一边泄燃料一边用中和液中和。
由于氧化剂具有强烈腐蚀性,虽然身穿防护服,可不到3个小时,一件新的绿色防护服就全变白了。“就像粘了一层霜。”刘哲理说。
经过10个小时的抢修,终于将氧化剂安全泄完。
这些年来,刘哲理先后多次完成重大任务。2012年,他被评为“全军百名好班长”。
陈复忠:终生难忘的20秒
今年43年的陈复忠是一名低温火箭加注员。工作23年来,他参加过60多发的火箭发射任务,经他手加注的2000多立方米推进剂,没有出现一次人为操作失误和重大责任事故。
2007年发生的那次险象环生的经历,他至今依然历历在目,甚至回想起来仍有些后怕。
“当时火箭加注已完成,按正常程序,加注连接管会脱落。没想到一个氢排气管没有脱落。”陈复忠说,如果不能卸掉连接管,火箭一旦点火,将发生不可想象的后果。“更要命的是,此时距离发射只有3分钟!”
正在操作室的陈复忠见状,出于职业习惯迅速启动备保系统。没想到,连接器只是抖了一下,还是没有落下来。
等待近20秒后,奇迹才出现,连接器终于掉了下来。陈复忠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一坐到椅子,身体都软了。
这短短的20多秒,让陈复忠一生难忘。
朱志辉:蒙眼摸阀门
在发射场,朱志辉是个加注高手:可以蒙眼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从100多个阀门中找出任何一个指定的阀门。
2003年,在执行“北斗一号”燃料加注任务时,加注软件突然出现故障!
专家和技术人员紧急检修后仍无效果。无法加注燃料意味着火箭要推迟加注燃料,发射时间也相应要顺延。上级决定进行手动加注。
但是,因为时间很紧,所以对手动加注的速度要求很高。100多个阀门,有些要多次开关,而且环环相扣,不能错一个。
朱志辉临危受命,戴着防毒面具的他的手指轻巧而快速地在密密麻麻的操作台上跳跃着,加注程序在一道道启动。
6个小时后,燃料加注完毕。经过检测,经他手动加注后液位信号的实际加注值与理论值误差比自动加注还小,而且时间一点也不比自动加注慢。
[ 责任编辑:尹赛楠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尹赛楠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