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追记焦裕禄式好干部毕世祥  >   大图  >   正文

毕世祥:把挚爱洒向雪域 把深情埋藏心底

2014年04月02日 15:5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8. 同乡眼中的毕世祥

  丹增是毕世祥生前的同乡。“我认识毕世祥还是在读西南民族学院的时候。因为是家乡人,我们接触时间比较多,一起聊天、一起逛公园、一起谈人生。”毕世祥为人随和、正直朴实,喜欢学习。也许是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他特别喜欢哲学和历史,“以史为镜,正人衣冠”这句古语,还是第一次从他嘴里听到;他也喜欢英语,特别注重口语表达;他生活简朴,但衣着整洁。我出生在农村,但在和他接触的过程中,从未感觉到他用异样的眼神来看我,反而觉得特别亲切。每当暑假结束返校,他都提前帮我们农村同学买好车票,早晨还请我们到他家喝茶、吃早餐。

  大学毕业后,由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我们接触时间不多。但据我所知,他在工作上十分善于学习和思考,善于总结提炼。2003年,他任州旅游局局长,有一次我们在丹巴提到康巴文化时,他说藏区文化分为象雄文化、安多文化、康巴文化和嘉绒文化,甘孜藏区文化应包括康巴文化和嘉绒文化。丹巴的旅游,一定要围绕嘉绒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开发好景点景区、打造出品牌。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讲丹巴旅游和嘉绒文化的历史地位。

  2011年,他任州委常委、宣传部长,由于工作在同一条战线,我们又有了接触的机会。2012年5月,他来丹巴考察基层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让我感到很兴奋,觉得基层文化的春天来了。他当时跟我说:“农牧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导致意识形态工作缺乏硬件支撑的形势十分严峻,宣传手段落后。在部份农牧区,特别是边远农牧区,农牧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政策和声音‘看不到、听不到’,‘看不好、听不好’,‘看不懂、听不懂’的问题十分突出,农牧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看电视难,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匮乏。滞后的基础条件使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缺乏必要的硬件支撑,宣传文化阵地显得十分无力,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于是,他提出了“力争用5到8年的时间,初步建成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州一级有‘五馆两院一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美术馆、标准化数字电影院、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县一级有‘三馆一院一店’(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标准化数字电影院、新华书店);乡镇有‘两站一场一网点’(文化站、广播影视站、文体活动广场和出版物发行网点);行政村一级有‘两室一屋一报亭’(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农家书屋、报栏报亭)”的四级文化网络体系建设构想。这是我从事宣传工作几十年来听到的最新颖、最现实、最值得期待的宣传工作新观点、新思路。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中国青年网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