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两会三大观察点

时间:2010-12-24 15:31   来源:华夏经纬网

  两岸两会于本月21日在台北隆重举行,并签署了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由于此事攸关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因此倍受各界关注。纵观本次两岸两会举办的整个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观察:

  一、两会协商是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2008年以来,海峡两岸的海协会和海基会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里,共同签署了十四项协议,达成两项共识。这些成就可谓是空前的。一方面,两岸之间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原因在于两岸互信基础即九二共识再次确立以及两岸关系的缓和和改善;另一方面,也说明两岸两会协商的模式是当前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两年多来,两会协商及其成果为两岸和平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2010年头十个月,两岸之间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1186.8亿美元,同比已经增长41.9%,台湾同胞到大陆的人数是428万人,同比增长4.75%,大陆同胞到台湾有132万人次,同比增长73.68%。这些两岸交流合作的成果都是在两岸两会的直接推动下取得的。

  二、未来两会协商将更趋向灵活、内容更加广泛

  第一,此次两岸两会签署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超出了以往纯粹经济议题的范畴,说明过去两年多来,两岸两会本着“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协商原则,从优先解决两岸经济、人员交流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入手,到此次解决广泛涉及到两岸民生议题的重大事项,两会协商的议题在拓展、内容更广泛。这也充分说明两岸两会协商是本着对两岸人民有利的原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符合两岸同胞的期待。

  第二、此次两岸两会最终只签署了一项协议,即《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而备受各方关注的“两岸投资保障协议”,由于部分条文的困难度较高、牵涉内容也较广、所涉议题也较复杂,包括定义、投资待遇、汇总、征税、实质赔偿及争端解决等方面,都需要两岸再花一段时间好好讨论沟通,以便为两岸投资者提供更为完善更为有效的投资保障,因而并没有签署,而是以阶段性共识的方式对外公布协商进展和成果,这说明两岸两会协商更加理性务实,处置协商的方式更加智慧灵活,而不会为签而签。

  未来两会协商尽管仍然会按照议题的模式来进行,两岸两会继续维持一年两次,轮流举办的模式仍然有其现实必要性,以维持两会商谈的制度化,这对于增强两岸双方的信心,巩固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正面意义。但两岸关系已进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局面,两岸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预计两岸两会协商将更趋灵活,例如包括两会举办的时间、地点会采取保持弹性的原则。

  三、多种因素促使民进党及绿营“抗争”力道减弱

  两岸两会再度回到台北圆山饭店举行,两年时间却改变了很多事情。对此次两会商谈,民进党及绿营势力没有再发动大规模的“抗议”。民进党中央甚至将“独派”抗争定位为民间声音。民进党及绿营抗争力道的大为减弱有其主客观因素,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已经确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让台湾民众蒙受越来越多的现实利益,因而越来越深入民心,民进党及“独派”政治势力阻挠两岸交流越来越不得人心。这是民进党及绿营势力不敢再发动大规模所谓“抗议”的根本原因。

  其次,此次两岸两会由于只签订了一项甚为专业的医药卫生协议,民进党及绿营势力即使想反对也师出无名。两岸两会此次签署的“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其内涵包含传染病防治、医药品安全与管理研发、中药材的管理研究等等,这些直接涉及到两岸民众的健康问题,是对台湾民众完全有利的事情,民进党及绿营政治势力也无法反对。

  最后,民进党及绿营势力在此次减弱抗争力道,当然有其政治考量的意涵在内。在刚刚结束的“五都”选举中,民进党虽然在席次上没有什么大的斩获,但在“五都”的总得票数上却大赢执政党国民党40万票,而且在“五都”市议员席次部分,民进党也与国民党平分秋色。民进党士气的极大回升,无疑使民进党对2012年大选充满极大的期待,但由于两岸关系始终是民进党的软肋之处,民进党为了能够争取到理性中间选民的支持和信任,必然会在两岸政策方面适度调整。而此次两岸两会在台北上演,无疑为民进党调整大陆政策提供了舞台和空间。民进党希望通过在此次的柔性姿态,来达到争取中间选民的目的。

  当然,对于民进党而言,在两岸两会上降低对抗姿态,如果仅仅是从2012年选举争取中间选民的考量出发,这是短视的。民进党应该看到两岸关系这两年来所呈现的实际变化,理应顺从两岸主流民意,真正调整两岸政策,从反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破坏力量转变为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面力量。

  而民进党及绿营势力“抗争”力道越来越弱也告诉人们,要更有信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只要把两岸交流的事情做好,只要把两岸两会所达成的协议落实好执行好,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台湾民众的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架构就更为稳固。(本文作者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长)

编辑:吴怡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