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检索
刘丝芳曾在陕西省紫阳县供销社做过营业员,担任过乡团委书记、县妇联副主席等职务,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担任都江堰市“勤俭人家”安置点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2010年9月在一场车祸中去世,卒年47岁。
“刘丝芳去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已离开了人世!”
“5·12”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到来之际,当记者为采访恢复重建成果又一次来到四川都江堰市,向人提及“勤俭人家”安置点临时工委主任刘丝芳时,曾与她并肩战斗两年多的“勤俭人家”工委副主任赵智慧却悲伤地报出这一噩耗,让曾与刘丝芳打过10多次交道的记者难以接受。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为集中安置3000多户、1.4万多人建立的“勤俭人家”安置点,一度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在记者采访的一篇篇报道中,这期间作为该安置点临时工委主任的刘丝芳以她没日没夜的辛勤工作为受灾群众营造出欢乐气氛。如今斯人已逝,但“刘丝芳”3个字,在曾居住过“勤俭人家”的受灾群众心目中却永远成了一个在灾区“用欢乐驱逐阴影”的记忆符号。
危难之际挑起重担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时,刘丝芳正在都江堰市郊一农家乐里参加活动。当她迫不急待跑回家时,看见自己居住小区的房子大多已被震垮。当时的她直接小跑到社区“请战”,主动与其他救援人员赶到废墟去抢救遇难和受伤人员。在挖、搬瓦砾和搬运伤亡人员中,体重不到45公斤的她一点都不显得落后。
“5·12”深夜,当刘丝芳看见社区为受灾群众搭起临时大棚后,她又冒险从家里抱来衣服和被褥用以安顿老人和孩子。此时,只要发现有谁在为遭遇特大地震痛哭流泪,她就赶忙走过去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对其进行劝慰。
记者第一次采访见到刘丝芳,是在地震灾后第一个春节来临前,那是因为都江堰市总工会副主席赖永辉的推荐,20多个地震受灾群众安置点,应数“勤俭人家”工委的工作做得最为出色,而这都因为有个刘丝芳。赖副主席当时是这样评价“勤俭人家”工委工作的:“虽是临时工委,但他们干工作不‘临时’,而是认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营造欢乐驱阴影
记得第一次采访刘丝芳时,她曾对记者说,刚来“勤俭人家”时整个安置点都弥漫着一种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悲伤气氛,就连素不相识的人一见面话还没说上一句眼泪就掉了下来。虽然刘丝芳也处在悲痛之中,但她同时感到自己作为“临时工委”主任完全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
刘丝芳年轻时曾担任过乡镇团委书记和县妇联副主席,非常熟悉群众工作的她明白:要让人们避免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营造“欢乐”使大家充分享受“活着最好”的人生。为此,她不辞辛苦地带领“临时工会”干部在安置点挨家挨户调查了解受灾群众各自的文体特长和兴趣爱好,并逐个分类登记造册,接着在安置点组建起了舞蹈队、歌咏队、腰鼓队、篮球队等文体队伍,一下就把受灾群众的悲伤情绪转移开了。
“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保障钱;多也欢喜,少也欢喜,少荤多素一日三餐……”这首由刘丝芳组织临时工委委员创作的《宽心谣》,曾在“勤俭人家”广为流传。
为让更多受灾群众从悲伤中走出来,刘丝芳在“勤俭人家”建立健全各种文娱队伍的同时,还以“临时工会”名义每天组织大家在小区篮球场上跳欢乐的集体锅庄舞;逢年过节举办大型篝火晚会。不仅如此,她以全国总工会捐建的“职工书屋”为活动阵地,组建起男女老幼都能参加的书法班、绘画班、英语班等“勤俭人家”社区学校,让板房区的受灾群众人人都能从中找到各自的兴趣爱好。
她曾告诉记者:“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住在了一起,工会组织不下大力气开展工作不行。”居民邓占儒、贾正义、白述昌爱好诗文创作,“勤俭人家”临时工委就因“人”制宜,于2008年11月3日成立了“勤俭人家家园诗文社”,到同年底,诗文社发展会员近20名,这些会员平常进行诗文创作,不定时举办诗文朗诵活动,还自费出版了两本诗集。
“仅有欢乐还远远不够!”为帮助受灾群众寻求“重生”的希望,刘丝芳还积极联系上级工会和劳动部门,在“勤俭人家”安置点不定期举行用工招聘会。据了解,到该安置点板房于2011年3月21日结束“历史使命”而正式宣布撤除前,“勤俭人家”有70%以上的受灾群众外出找到了工作。
伊人虽去余香悠长
刘丝芳真是个“勤俭人家”的大忙人,哪家发生点麻烦事,如板房漏水、水管不通、窗槽旁要打眼等家务事,人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刘丝芳反映以求能得到帮助和解决,忙得她一天到晚难得在自己板房里呆上几分钟。记者在2009年地震一周年前夕曾到过她家,看见室内的一切比起其他人家显得凌乱得多,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时间在家收拾。据赵智慧介绍,刘丝芳自从担任“临时工委”主任后,几乎就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而当她正要与大家一起搬入新居时,却不幸离开了人世。
2010年9月7日,天下着雨,刘丝芳在与丈夫骑车去为新居买洁具的路途中不幸遭遇车祸遇难。
当原“勤俭人家”受灾群众得知这一噩耗后,无不感到悲伤,纷纷到殡仪馆为她送行。赵智慧说,尽管“勤俭人家”因已完成历史使命而不再存在,但曾在这里“避难”过的受灾群众,只要相互见面说起在“勤俭人家”度过的“虽灾犹乐”的日子,大家肯定会说:那都因为有了一个刘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