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3年 把四川公共文化“营销”到全国

时间:2011-05-03 13:25   来源:四川在线

  “5 12”汶川特大地震,我省公共文化遭受重创。3年重建,如何将破碎的公共文化体系修复?四川省文化厅社文处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重建路:通过向全国“营销”四川公共文化,推动群众文化提档升级。

  吹响“集结号”:文化站长每年进修

  2011年3月22日,省文化厅在成都市举办了全省文化系统社文科(处)长、两馆馆长培训会,特邀国内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知名专家,就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等专题,对全省21个市州的文化局副局长、社文科(处)长、市级图书馆、文化馆馆长进行培训。

  这不是公共文化工作者的第一次集结,3年来,进修已经成为常态。“这样的培训开拓了新思路,吸收了新理念,学到了新方法,作用不可估量,特别是对我们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说,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参加此次培训,绵阳市文化馆长温芬感慨不已。

  3年来的每次集结,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3年重建,灾区文化阵地面貌一新,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同样提档升级?

  去年的同一天,由省文化厅社文处组织的2010中美图书馆员专业交流项目暨四川省图书馆馆长高级研讨班拉开帷幕。在为期3天的研讨中,美方专家组的7位专家分别就美国图书馆的法律法规、图书馆灾后恢复重建和图书馆应急机制及应急预案的制订、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等相关专题,与我省200余位图书管理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次高层次图书馆学习研讨班的举办,对提高我国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中美图书馆之间的相互了解具有重要意义。”专家们纷纷感叹。

  今年,全省社文科(处)长,文化馆长、图书馆长,文化馆员、图书馆馆员,乡镇综合文化站长、共享工程技术骨干、群众文化创编人员、社区辅导员、大学生村官等数10个专题培训班将悉数登场。这样的进修都扎根基层,在专家眼里,就是要让基层文化细胞更加丰富,从而打造一批素质精良的基层文化队伍。

  每次培训都有不同的理念冲击,“集结号”吹响的是四川公共文化建设走向全国的号角。

  打造“靓名片”:群众文化走向品牌化

  2010年5月24日晚,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颁奖晚会在广州市中山纪念堂举行,我省参赛的节目从全国35个地区(单位)的845个节目和191个公共文化项目中脱颖而出,获18项大奖,名列全国第五,西部第一,创造了我省参加历届“群星奖”的最好成绩。

  “群星奖”,群众文化活动的最高奖,如此“成绩单”,让四川群众文化工作者拍掌相庆。走下舞台,放下快乐的心情,大家开始思考:群众文化能否成为四川文化的一张“靓名片”?

  在紧接着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首届中华红歌会、中国老年合唱节和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等全国大型赛事中,我省群众文化又斩获10余项大奖。

  这样的收获,在省文化厅社文处杨红梅眼里,是另一番深意:“今年是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同时也是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我们要在全省城乡掀起感恩党、感恩全国人民、感恩社会的群众文化活动热潮,让广大群众在‘感恩 奋进’的精神鼓舞下,享受到更加丰富、更加多样、更加新颖的文化大餐。”

  打造四川群众文化的“靓名片”,要让群众文化常态化、品牌化。

  在社文处的工作表中,有着这样的计划:以“群星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奖活动为重点,积极组织基层百姓参加中国老年合唱节、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及中国农民红歌会等国家重大赛事;充分发挥重点文化活动在推动群众文艺创作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作用;创建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文化品牌,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广泛影响力的辐射网络,建立起长效的文化活动机制,使文化品牌活动走向常态化。

  培育“领头羊”:公共文化服务也有“龙头效应”

  4月24日,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进行公示,成都市进入公示名单,攀枝花市的“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泸州市的泸县农民演艺网两个项目也列入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公示名目。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是国家‘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我省将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深入挖掘我省公共文化优势资源,为提速四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新动力。”四川省文化厅信息中心主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专家赵红川坦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对灾后崛起的四川公共文化意义非凡。2010年,我省承担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研究等两个国家重点课题,数量为全国第一,率先具备了创建示范区的资格。紧接着,省文化厅组织专家深入开展调研,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各市州推荐的示范区(项目)进行了认真评审和指导。

  借申报推动我省公共文化体系向可持续的精品化迈进,成为此次评审的重要职责。在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探索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设计,以此为基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探索适合我省实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010年12月21日,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在京召开第四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会,我省基层文化服务部门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汶川县图书馆、炉霍县“乌兰牧骑”演出队受到4部委表彰。这3个单位成为荣获中宣部表彰的全国“双服务”先进典范。

  今后,我省还将积极争取开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示范项目及文化先进单位的创建工作,在全省建立一批网络健全、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和文化先进单位,培育一批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形成典型和特色,成为全省的标杆,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

  “零门槛”:

  烹好“文化大餐”

  在图书馆借书、还书,就像在ATM机前,插入卡片几秒钟就搞定。4月23日,RFID图书自助借还系统在广安邓小平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至此,西南地区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免费开放。

  今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因此,除了广安邓小平图书馆,我省447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也在积极探索“零门槛”路径。

  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更广、设施更多,面临很多的难题。如何把免费“文化大餐”烹饪得更加诱人?  2月18日,省文化厅社文处组织召开了2011年全省文化馆长会议,就我省203个文化馆以及40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零门槛”的具体措施进行研讨――

  年内,我省所有文化馆(站)内的多功能厅、展览厅、辅导培训教室、娱乐活动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将对所有群众免费开放;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培训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等基本文化服务也将全部免费提供;文化馆(站)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存包等也将全部免费。

  下一步,我省还将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投入机制,拓宽经费来源,不断提升“两馆”免费开放的内容与质量。

    今年,省文化厅再次为牧民定居点文化室配送106套文化设备和器材。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芮益芳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