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又到人间5月天。阳光穿透神州,辉映四川,照耀着北川、青川、汶川、什邡、绵竹、都江堰……光影洒在一幢幢挺立地新农房、新学校、新医院、新园区,融化在人们幸福的笑容里,激起一池春水,醉了一地春光。
泪水、伤痛、纠结伴着的撕心裂肺,在3年的时光洗礼中已渐渐淡去。凤凰涅槃,从悲壮走向豪迈,四川没有倒下,四川坚强地站起来了。在恢复重建的3年中,泪水伴随着欢笑,痛苦孕育着坚强,产业振兴的“四川时间”里,有一群人、有一种精神、有一种力量我们不能忘记。
这群人叫四川工业人,从震中映秀的阿坝铝厂,到绵远河畔的东方汽轮机厂;从上游采矿的清平磷矿到制造等离子电视的四川长虹……10849户受灾工业企业在3年里坚强重建,涅槃重生。
用意志创造奇迹
掩埋好亲人的遗体,眼中含着热泪,东汽工人站在工厂的废墟上,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开工”…… 少有的遭遇和处境,少有的困难和考验,少有的压力和责任,考验着四川工业战线的全体将士。
我们不能忘却,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大西南腹地的四川山崩地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摧毁了四川的村庄、小镇,数万人瞬间罹难。同时被摧毁的还有四川的发展之基工业。绵竹汉旺工厂的时钟,永远停滞在这一刻,它要永远见证四川工业遭受重创的瞬间。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10849户工业企业受灾,工业经济损失达到1823亿元。从阿坝到雅安、成都,从广元到绵阳、德阳,约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一半的经济走廊上,工业经济损失达1760亿元,占全省工业损失的96.5%。汶川、北川、绵竹、什邡、青川、茂县、安县、都江堰、平武、彭州等10个受灾极重县(市)工业经济损失达888亿元;东方汽轮机厂汉旺总部惨遭摧毁,十里东汽成为一片废墟,阿坝铝厂被夷为平地,剑南春原酒洒了近10里……灾区,近2500户规模以上企业陷入巨大的悲痛和绝望中。
全省各项工业指标垂直下滑,触目惊心。一直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并取得辉煌成绩的四川,工业告急!
“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任何困难也难不倒四川工业人。”
在东汽,工人们掩埋好亲人的遗体,含着热泪,强忍悲痛,站在工厂的废墟前庄重宣誓,“开工”成为他们唯一的信念。震后第3天就参加招标会拿下3亿多元的订单,震后第7天就开始抢修设备,震后不到一个月汉旺基地就在余震中恢复生产……“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东汽精神在灾难中熠熠生辉。
阿坝铝厂,距离震中最近,损失亦惨重:110台300吨的电解槽原地沉入地下,5台变压器全部受损。工人们用手刨,用肩挑,用机器挖,夜以继日地抢救机器设备。他们打破了专家认定至少两年才能恢复生产的论断,重新开工仅用了7个月,创造了世界电解铝行业的奇迹。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地震在四川经济史上划下一道令人心悸的下滑线。GDP、工业利润、就业、消费等方面都急剧下滑。当年上半年,大型企业亏损严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盈利水平同比下降69.4%,工业利润近几年来出现首次下降。“少有的遭遇和处境,少有的困难和考验,少有的压力和责任”,考验着四川工业战线的全体将士。在省委九届五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前所未有,任务非常繁重艰巨。
“如何拽住经济下行列车”成为当时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一道严峻的课题。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安排部署,我省在震后的第15天,省政府就组织召开了各市(州)、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四川工业灾后恢复生产座谈会,详细了解全省工业受灾情况和恢复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省工业灾后恢复生产总的思路和要求,以推动全省抗震救灾工作深入开展。
2008年7月,省委九届五次全会上,四川喊响了“两个坚持”:坚持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重大部署和奋斗目标不改变,坚持实现全省年度主要目标任务的决心不动摇。一个月后,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题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刘奇葆提出“两个加快”: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此次会议为此后3年四川的经济发展落子定调。全省坚持以“两个加快”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灾后重建规划,将重建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决策决定成败
规划是关键,既定目标不变,不动摇。2008年底,一条漂亮的“V”型反转曲线呈现在四川工业的统计表上,在金融危机和地震双重打击下,夹缝中生存的四川工业率全国之先触底回升。四川工业人创造出“止滑回升、加快发展”的伟大奇迹。
地震重创了四川工业,但摧不毁四川工业人灾后恢复重建的决心。地震当月,省委、省政府就迅速启动了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以工业为重点的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列为专项规划。
2000多户企业现场调研,60多位国家级专家反复讨论修改,《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工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很快出炉。工业恢复重建步骤在规划中路径清晰,准备阶段、全面建设启动阶段、发展提升阶段的三步走战略成为四川工业崛起的指南。
与此同时,按照国家和省上规划的总体要求,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等市州的工业恢复重建规划也纷纷出台。
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后,我省灾区工业进入发展振兴的新阶段。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迅速出台了《关于促进汶川地震灾区产业发展的意见》,为灾区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灾区尽力挽回损失,非灾区尽力多作贡献”。为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经信委第一时间组织召开4个片区(成德绵、川南、川东北、川西)会议,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和组织企业恢复生产,要求除6个重灾市(州)、凉山、甘孜外的其他13个市(州),当年工业增速增加1个百分点,确保全省年度主要目标任务不改变、不动摇。
全省工业要恢复生产加快发展,要素保障必不可少。在省经信委的主持下,要素保障座谈会、灾后重建物资保障生产企业调度会,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陆续召开,推进着灾区产业结构向高端调整。
“止滑回升、加快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四川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2008年底,一条漂亮的“V”型反转曲线呈现在四川工业的统计表上,在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下,夹缝中生存的四川工业率全国之先触底回升。
2008年当年,四川工业增加值为4939.3亿元;震后一年,2009年增加到5678.3亿元,增长了19%,增速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3%;2010年继续增加到7326.4亿元,增长22.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又是怎样的一种力量?
四川工业人集体作答:这就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崛起于危难的坚强信念。
千日奋战实现新跨越
从2009年的“止滑提速,加快发展”,到2010年的“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再到2011年“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业发展基调贯穿始终。震后的四川,持续不断向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加快发展”。
“危中见机,危中抢机。”地震打破了产业结构循序渐进调整的常态,却给四川带来了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巨大机遇。
产业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重建,而是要在重建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依托区域比较优势,构筑灾区产业发展新体系。
原地“起立”,发展“起跳”。
东汽,从绵远河畔的10里长廊,搬到了成绵高速路旁。10平方公里的厂房巍然矗立,在短短的一年重建时间里,迁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世界一流的生产基地。去年东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超过震前一倍,形成风电、核电、火电、水电等“五电”并举的格局。
阿坝铝厂在映秀崛起。生产规模由过去的1.8万吨增至20万吨,产值超30亿元,增长10倍有余。不仅生产得以恢复,还以重建为契机,借势推动技术升级,产能扩张,创造了生产经营的新高。
3年来,灾区产业发展的层级和水平全面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绩喜人。
成都市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两个优势产业实现井喷式增长,2010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42.1%和24.3%,引入了德州仪器、富士康、戴尔、仁宝、纬创、联想、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一大批著名企业,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
德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地位更加凸显。目前,全国60%的核电产品、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50%的大型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都由德阳生产,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绵阳市“六大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冶金机械、材料、化工、食品产业)发展迅猛,2010年共实现工业产值1229亿元,同比增长34.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1.5%。
广元、雅安、阿坝3市(州)“7+3”产业高速发展,广元、雅安2010年“7+3”产业增速均高于当地工业增速近10个百分点。
3年来,灾区工业在艰难中奋力崛起。特别是近一年来,前期恢复重建所积累的发展势能陆续释放,各项主要指标逐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灾区工业全面进入发展振兴阶段。
总量跃升。2010年,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和阿坝6个重灾市(州)工业增加值总计达到2706亿元,是2008年的1.37倍,是2007年的1.69倍。
比重提升。6个重灾市(州)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8年的40.1%上升到2010年的41.8%,增加1.7个百分点。
效益攀升。6个重灾市(州)工业利税总额由2007年的52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079亿元,同比增加104.3%。
3年里,灾区工业面对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薄弱的发展基础、特殊的政策机遇等客观形势,在资金分配、要素保障、政策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和大胆创新,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产业重建模式,其基本经验是规划引领,主攻方向是产业升级,主要抓手是项目推进,依托载体是园区布局,保障手段是要素协调,成为四川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升级 布局调优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在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援建省市的积极支援下,四川工业三年实现“再生性”跨越,为共和国工业史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为尽快恢复灾区经济的“造血”功能,促进灾区工业再生性、跨越性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恢复重建,灾区工业迅速踏上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总量增大、效益增强的恢复重建、发展振兴之路。
“要把恢复重建与优化经济布局结合起来,要把恢复重建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
三年的灾后重建过程就是四川经济布局调整修正的过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过程、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过程。关联产业向园区集中,关联园区实现集群发展,关联集群构建成特色产业带,原有按行政区域的规划布局被打破,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落后产能被淘汰,优势产业得到更大支持,传统产业找到新出路,新兴产业找到新舞台,原有低层次、低效益的产业结构得到大幅度优化提升。
随着东汽生产基地、龙蟒金红石型钛白粉8改14技改工程、川渝中烟绵阳分厂、双汇食品工业园、海螺水泥(一期)、中钢川炭石墨电极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长虹PDP、九洲LED、攀长钢灾后新区、二重8万吨模锻压机建设项目、川渝中烟长城雪茄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能士智能港、元泰达泡沫铝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加快建设,一批见效快、带动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形成关联度高、价值链长、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提升了四川产业整体规模与综合竞争力。
阿坝工业格局大调整就是经典案例。汶川水磨工业集中区“腾笼换鸟”,工业企业北移至茂县,聚集在茂县土门循环经济发展区等园区,还与成都市共建成都-阿坝工业园区,发展“外联”经济。
2009年3月31日,重灾区省级以上开发区新设工作启动,不管是单个项目,还是整个产业链都向园区集中和延伸。到2010年底,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产业园区集中度均达到70%左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全省仅有的2个千亿园区、7个500亿园区中的5个、41个100亿园区中的14个都在灾区。全省8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灾区有6个成都·电子信息、成都·汽车产业、绵阳·数字视听、绵阳·军民结合、德阳·装备制造和广元·军民结合。
关联园区进一步集聚,实现集群发展。以绵阳为例,随着电子信息、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及新能源和化工环保“2+4”特色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以科技城为核心,绵江平、绵安北、绵三、绵盐、绵梓四大产业带的整体布局也随之形成,一带一产业,灾区空间布局调整之轮,带动全省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之轮迅速转动起来。原有行政区域被打破,经济社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最优化配置。
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产业带、成德资自宜泸装备制造产业带、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成乐眉雅绵硅产业带、川南沿江重化工产业带、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带、成遂南达纺织服装鞋业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中带逐渐形成,我省经济版图实现重构。
清洁技术与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已初具规模,传统优势产业正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高耗能、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在四川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电子信息、通讯、食品饮料等行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
地区间,受灾市州间积极开展产业合作,“成都-阿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在成都金堂顺利建成,为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援建省市的积极支援下,四川工业三年实现“再生性”跨越,走出了一条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之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输血”与“造血”并举,我们看到了对口援建与区域合作互动的新趋势。今天,四川的成绩不光是我们自己的,感谢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帮助,让我们在援建中互动,在互动中共建共享这份成绩。
对口帮扶援建中,“输血”与“造血”并重,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灾区筑起了一个又一个“跳起摸高”的平台。
在安县版图上,新建的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板块形似一艘巨大轮船,这艘“船”比震前的花荄工业开发区足足大了3倍。辽宁援建者以老工业基地的大手笔,用15亿元在安县开建“华晨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工业园”项目,而这相当于过去17年安县招商引资总额,给安县带来50万台(套)零部件生产能力以及超100亿元的年产值,并将带动就业5000余人。
江苏永大科技集团、天奇物流公司、无锡永新特种金属公司……在汉旺无锡工业园,一批批江苏企业先后落户。对口援建变对口合作,和援建省市共建工业园区,搭建共同发展平台,成为灾区产业重建新模式。“要为绵竹留下一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江苏省对口支援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李亚平这样说。“输血”与“造血”并举,我们看到了对口支援与产业转移互动的新趋势。在国内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对口支援机制激发了大批东部企业投资灾后重建的热情。各对口支援省市已在四川着力打造18个工业园区。在汶川,广东省着力提高灾区长远发展能力,务求产业转移取得最大效益和最好效果,充分发挥当地在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让优势企业对接特色产业。在都江堰,上海市采取滚动实施的办法推进援建项目,根据都江堰市资源和生态特色,坚持用“总部经济”帮助都江堰完成产业升级。在北川,山东省围绕再造一个新北川的目标,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生态型新县城。在青川,在绵竹,在什邡,在汉源,在对口援建的每一个工业园区,到处都可以看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到处都可以看到产业转移的丰硕成果。
省际间,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我省与18个援建省(市)形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双赢格局。北京、什邡成功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促使北汽福田专用车项目落户什邡。江苏、绵竹共同投资10亿余元建设江苏工业园,成为绵竹工业园区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山东、辽宁、河北、河南4省分别建立起“安县-辽宁产业园”、“北川-山东产业园”、“江油-河南产业园”、“平武-河北(飞地)产业园”4个对口援建园区,成为新一轮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4园共计入园企业58户,总投资50亿元,预计将形成300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成为援建省(市)产业转移的重要输出平台和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化危为机 跨越发展
灾后重建“3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进入了“五年发展振兴”和“10年全面小康”的后重建时代。此时此刻,崛起危难的四川正处在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站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的历史节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西部大开发下个十年的号角已经吹响。步入后重建时代的四川工业该走向何方?这成为转型升级新时期四川的宏伟命题。
“十一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2.4%,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位。2010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326.4亿元,增长2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虽历经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冲击,在历史的天幕上,四川工业仍划下一道“奇迹”的上扬线。
“奇迹”的发生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部署,得益于全省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崛起危难、负重前行、奋力拼搏。
2011年四川省启动实施“5785”战略工程,即打造5条万亿元产业带、7个千亿产业、8个千亿园区基地、50个百亿企业,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推动全省经济“高位求进、加快发展”。 这是一个长达10年的战略规划,将分为两个5年执行。
“5785”战略与四川省现阶段发展的要求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不谋而合。“5785”战略工程既是一个总量扩张、速度领先的战略,又是一个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
四川将通过5-10年的努力,打造5条万亿元特色产业带,即成德绵自内资航空航天、发电设备、汽车、机床等装备制造业产业带,成德绵内广遂电子信息及服务产业带,成德资内宜泸饮料食品产业带,成眉乐雅自泸宜遂南广达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带,攀西钒钛钢铁和三江流域特色资源产业带。
同时,四川将力争建成7个增加值上1000亿元台阶的优势产业,到2015年,形成装备制造、电力能源、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7个千亿产业。省政府将从财政资金专门拿出2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启动“611”计划(60项关键技术、100个超10亿重点产品、10户百亿企业)。
这是一个意向鲜明的信号在已经启程的“十二五”,四川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
一场谋取未来竞争优势的战役已在全川打响,新兴产业峥嵘态势已在四川渐露头角。 “十二五”,四川将谋求自身坐标的新高
2011年GDP挺进2万亿元“俱乐部”,其中工业贡献8300亿元左右。到“十二五”末,全省GDP达3万亿元。
阴霾已经散去,满目已是春光。未来的四川工业,将在高位求进、加快发展中砥砺前行。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