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灾难,必将在历史的进步中得以补偿。仅仅三年,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曾经山河破碎之地,已涅槃重生,在更高的起点上扬帆起航。
三年来,我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群众满意为根本,全面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如今,灾区经济社会总体实现跨越发展,已全面超越震前水平,城乡面貌脱胎换骨、整体提升,基本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初步实现了将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样板的目标,用实际行动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们的社会爱心人士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从今日起,本报开辟“促进灾区振兴 创造美好未来”专栏,从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等方面,反映灾区新貌。
产业,有“发展骨架”之喻,产业发展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发展的支撑。汶川大地震,我市灾区三次产业均遭受重大损失,仅旅游业损失就达300亿元以上。
灾区持续发展,根本在于产业振兴。农民持续增收,根本也在于产业提升。三年来,我市把产业重建作为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将产业恢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特色制造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截至3月底,397个工业重建项目竣工投产,完成投资110亿元;14个旅游重建项目完工,完成投资25.7亿元;79个农业重建项目完工,完成投资34亿元。随着产业恢复发展,灾区就业水平明显提高,群众只要有意愿48小时就能实现就业。
旅游业
重建瞄准国际化标本
异域韵味的地中海建筑风格、传统古朴的徽派风格、乡土气息的川西民居风格……都江堰紫坪铺镇紫宽路沿线10多公里区域,多种风格的建筑和谐搭配——各式各样的灾后恢复重建农房打破传统黑白灰样式,焕然一新,让人眼花缭乱。
紫坪铺—虹口旅游沿线将灾后住房重建与灾后旅游重建紧密结合,利用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四性”原则,将农房重建上档升级,打造成旅游环线上的新景点、新酒店、新购物点,在农房重建完成的同时,也完成了旅游环线的基础建设,以一箭双雕的方式实现灾后农房重建和旅游重建。
都江堰谋划通过“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打造成中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典范试验区、中国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使都江堰市乡村旅游成为驰名中外的“天府田园”的代表,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形象之一;都江堰市作为“全域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旅游龙头之一,使其乡村旅游成为中国第二代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标本。
同样的奇迹在极重灾区彭州得以演绎,龙门山镇和小鱼洞镇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曾经,依靠旅游,龙门山人演绎了玉米变“金子”的神话。而今,重灾后的龙门山,依然认定了一项产业——还是要恢复旅游、提升旅游的产业之路。
昨日,记者来到龙门山镇白水河大桥,上游的山水人家居住区已全面竣工,而整个银厂沟沿线,不少农家乐已经全面恢复。记者看到,龙门山镇九峰村首个恢复旅游接待的农家乐“红房子”已提前迎来了避暑的游客。苍翠的群山间,栋栋红顶的木楼别墅掩映在鲜花绿树之间,纯木质墙壁、窗户、地板散发着清新自然的气息,屋顶是明艳动人的红色琉璃瓦;屋前鲜红的灯笼和“辣椒串”,增添不少喜庆气氛。
“红房子”的重新开张,一举带动了洛河桥到清凉寺这一带的旅游业。其实,“红房子”的重生,意义远非如此简单——龙门山从此看到了希望,整个彭州旅游从此重拾信心!
近段时间,小鱼洞镇太子村村民杨再祥家里已迎来了无数客人。更有人想租下他的二楼,一租就是10年,租金共10万元。杨再祥思量之后,婉言拒绝了。“太子村的木结构住房,将会打造成风格统一的‘太子村寨’,单打独斗,毕竟不能形成合力!”
共同打造“太子村寨”,共同做大旅游产业,这成为太子村的产业发展思路。近日,太子村乡村旅游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经过村民议事会和党员群众代表的一致举手表决同意,“太子村寨”将交由旅游公司整体打造。目前,经过考察和双向比选,太子村乡村旅游公司和成都某公司达成初步意向,由太子村提供资源,成都某公司负责客源、管理、对外营销,高起点地把太子村的4、6、12社的三个木结构房聚落打造成为小鱼洞镇精品乡村酒店。
当前,在龙门山、小鱼洞、磁峰、白鹿等重灾乡镇,乡村旅游都走出了自己的新路,村民也因此实现了持续增收。
农业
实现转型发展提质增效
上周日下午,都江堰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的育苗工厂里,几位种植大户的雇工正忙着往车上搬刚从这里购买的辣椒苗、冬瓜苗等。“这里的种苗粗壮,种出来的白菜个个都有七八斤重呢!”崇义镇大桥村5组居民向忠君正在熟练地为绿油油的种苗浇水、打药,如今,她已成了这个现代农业基地的“农业工人”。
39岁的向忠君笑着说,她原本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一家人以前有一亩多地,老公在外打零工,她在家种地,生活一般、眼界狭窄。如今土地都统一由园区种植管理,在这里,她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每月都能从这里挣工资。园区里还有有机蔬菜基地、食用菌厂房等,蔬菜清洗包装加工车间、组培中心等正在建设之中,一个现代农业一条龙园区正日渐完备。
都江堰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是都江堰市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综合工程项目的一个缩影。在上海市的帮助下,都江堰市全面启动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了猕猴桃种植、冷水鱼养殖等八大产业特色组团,引进了8家龙头企业,依托上海平台将都江堰农产品打入国内外高端市场。同时,加大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农业的转型发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再看彭州,“1433”模式,正催生现代农业七大特色产业。
凌晨时分,当大家还在梦乡之时,位于彭州濛阳的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已是人声鼎沸,农产品交易掀起了几波高潮。通过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这个平台,彭州全力打造的现代农业功能区也将迎来二次腾飞。
据彭州市有关人士介绍:“彭州现代农业要实现二次腾飞,我们主要采用了以政府为主导,突出抓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的‘1433’模式,来推进‘大园区、多业主’的发展。这是彭州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利器。”在“1433”模式的引导下,彭州市已经形成了蔬菜、粮食、猕猴桃、川芎、生猪、小家禽、冷水鱼七大特色农业产业。
工业:
发展新型工业振兴现代工业
一幢幢高大宽敞的厂房,一排排神情专注的机床操作者,一件件让人“赏心悦目”的加工零件……展示着震后三年持续发展、形象不断提升的普什宁江。作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重大产业化项目,在普什宁江机床产业配套生产基地内,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1号厂房,即大件总装车间,已于去年完工并投入生产使用。
大踏步地向着科研开发、自主创新迈进,如今的普什宁江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09年11月,公司精密卧式加工中心、高速卧式加工中心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今年3月,“成都造”的THMC6350精密卧式加工中心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精彩亮相。作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十大标志性设备之一,通过产学研的结合,该机床在热变形测量及误差补偿技术、可靠性技术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领域。目前,公司加工中心机床正朝着“产销批量化”的发展战略有序推进。
与普什宁江同处于都江堰经开区内的四川银河都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在完成灾后重建的同时,也将发展方向瞄准了产业高端。公司在独家为四川丰田公司汽车配套的同时,已着手开发生产丰田越野车的关键零部件。在新厂建设中,银河都江机械投资2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设计、安装了国内先进的汽车前后桥总成流水线和差减总成装配流水线,车桥的高端化,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努力打造西南车桥第一品牌。”谈到未来的发展,企业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公司生产各类汽车前后桥总成及零部件、半挂车,产销在2015年可达到10亿元。
如今的都江堰,工业集中发展区面积由6.67平方公里增加到13平方公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集中度达到62.4%。先后建成拉法基三线、普什宁江精密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江瀚工业等重大项目。
而在彭州,围绕家纺石化,正撑起一座“千亿产业之城”。
华茂、盛泰、万贯三大家纺服装产业园区与9家服装企业集中举行入驻签约仪式;“中国西部家纺服装之都”华茂服装产业园“东方米兰”项目刚刚奠基,华茂家纺城一期B区项目又正式奠基……
震后的彭州工业开发区,好戏接踵而来,建设场面热火朝天。
在“十二五”规划中,彭州响亮提出,以工业开发区为载体,加快建设家纺服装产业功能区,整合优化产业资源,提升产业发展环境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依托成都华茂、四川盛泰和万贯集团“三驾马车”,全力发展千亿产业。石化和家纺两大千亿产业,当前已经在彭州起航。
家纺服装目前已成为彭州加速经济发展的核动力。目前,在华茂一系列项目纷纷动工的同时,盛泰和万贯也加速了项目建设。“中国西部家纺服装之都”盛泰服装工业园二期项目即将启动,按照整个彭州市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盛泰工业园的初始定位,主要以服装家纺生产业及产业链为招商对象。专门对接知名企业,盛泰已经走出了自身独特定位的招商新模式。随着濛阳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建设,“中国西部家纺服装之都”万贯服装产业园也充分发挥物流、交通等优势,成功对接中小企业。
在中国纺织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迁移的大趋势下,家纺影响力正在逐渐显现。在未来几年里,仅家纺板块,年销售收入300亿元的“中国家纺第二城”将在彭州全面崛起,带动20多个关联产业发展。
家纺加上服装,将让“彭州千亿产业之城”名副其实。目前,在“中国西部家纺服装之都”三大产业园,已经聚集了数百家家纺服装企业,其中在业内享有良好口碑的龙头企业占到了很大的比重。一条完整的家纺服装产业链条已在彭州全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