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 改善民生(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消除贫困 改善民生(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小字号
图①: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大良镇古兰村,驻村第一书记(左)给农户讲解番茄管护知识。
韦荣军摄(影像中国)
图②: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火燃村蘑菇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收蘑菇。
朱海鹏摄(影像中国)
图③: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上洞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王 俊摄(影像中国)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
生活有保障 日子有奔头(谱写新篇章)
本报记者 李增辉 张 文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03日 第 07 版)
“以前住土坯房的时候,做梦都想住砖瓦房。如今这四合院,比梦里的房子还要好。”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冯秀清家中,眼前的四合院由4间白墙青瓦的房间围成,屋里窗明几净。50岁的冯秀清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在家门口的农业产业园区务工,自己闲暇时还去村里文化活动中心下棋,日子过得舒心。
去年2月,闽宁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未开发的荒滩。1997年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宁夏调研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工作,被西海固的贫困所震撼,提议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吊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荒漠地,建设新家园,并亲自命名为“闽宁村”。由此,大批西海固群众陆续告别家乡,来到这片戈壁滩。2002年,闽宁村发展成闽宁镇。
经过20多年不懈苦干,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闽宁镇成为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走向小康的生动典范。伴随脱贫奔小康进程,闽宁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地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家门口能挣钱,生活一天比一天美。
住进砖瓦房
设施配套全
楼院整齐,街巷洁净,不远处就是闽宁镇原隆村村民刘莉的家。“政府帮盖的新房,自家只花了不到2万元。”2012年9月,刘莉一家依靠扶贫搬迁政策从西海固搬来这里,当时全村已经修好了通村硬化路,经过装修的新房直接就能入住。
住下的第二天,刘莉便到一公里外的镇小学替孩子报了名。“这边配套齐全、生活方便,早知道就快些搬过来了。”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闽宁镇所在的土地还是一片荒滩,没有电,没有路,没有像样的基础设施,人们只能盖起简易的土坯房。随着闽宁协作推进和产业发展,当地持续开展生态修复、防沙治沙、镇村绿化、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十三五”期间,闽宁镇率先在宁夏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新增绿化面积11270亩,绿化覆盖率达35%。
如今,闽宁镇常住人口接近6万,村村有小学、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和民生服务大厅,全镇6000多名适龄儿童全部就近入学,自来水、天然气全部入户。全镇建有地埋式污水处理站25座,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通过实施危房改造、扶贫搬迁改造等,村民告别土坯房,住上了砖瓦房。
走进原隆村村委会旁的保障服务中心,厨房、活动室、洗衣间等一应俱全。原隆村村委会主任万学峰介绍,保障服务中心由村集体投资10多万元建成,为孤寡、独居、五保及生活不便的特殊困难群众提供保洁、理发、日常饮食等服务,村里还定期安排志愿者到困难群众家中走访慰问。
家门口就医
便捷又高效
“现在看病方便多了,花钱也少。”原隆村村民海胜兰患有腰肌劳损,在村卫生服务站的“智能云诊室”里,县中医院医生通过视频问诊,指导村卫生室医生操作理疗设备,为她进行康复治疗。
近年来,宁夏鼓励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永宁县与医疗机构合作,在闽宁镇开展“智能云诊室”试点,为村卫生服务站配备智能康复理疗、健康管理等设备,开展智能体检、智能康复等服务。“村卫生服务站与镇卫生院、县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通过视频问诊等方式,让村民就近完成疾病的初步诊疗。”闽宁镇卫生院院长沈洋告诉记者。
沈洋介绍,来自福建的对口帮扶为闽宁镇医疗资源升级奠定了基础。2009年,福建省15家三级医院对宁夏的6家县级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定期派遣专家开展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无偿提供设备支援。2017年以来,福建省19家援助医疗机构的专家先后在宁夏举办学术讲座上百次,开展各类业务培训。与此同时,宁夏19家受援医疗机构派出大批医护人员前往福建相关医疗机构进修学习。
闽宁镇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逐步健全县乡村一体化分级诊疗体系,建成镇卫生院和7个村卫生服务站,实现标准化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服务站全覆盖。闽宁镇卫生院配备了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十二导联心电图机等大型医疗设备,共有8个科室、7名副高级职称医师及4名主治医师,上级医疗机构每年派遣多名医生到卫生院挂职。镇里由县级医疗机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服务站一起组建了11支家庭医生团队,以签约服务的形式,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
在闽宁镇,大病有医保兜底和分级诊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慢病有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全流程、全周期服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就业有门路
致富添动力
闽宁镇福宁村富贵兰(宁夏)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踩着缝纫机缝制成衣。“刚搬来镇上时,只会刨地种菜,现在我成了车间负责人。”在这里工作3年多的马贺告诉记者,公司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约90个岗位,月薪3000多元。
“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和村集体分红。”闽宁镇园艺村村民马小兰说,村集体流转村民土地后,利用闽宁协作扶贫资金建起温棚,出租给农业企业,企业聘用村民从事生产和管理,解决了400多名劳动力就业。
截至2021年底,闽宁镇已引进各类企业34家,形成特色种植养殖、纺织制造、葡萄酒酿造、文化旅游等产业。当地仅葡萄酒庄便有13家,葡萄酒年产量2.6万吨,相关产业直接带动就业1000人以上。“除了组织外出务工,我们通过各类产业促进就业,实现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闽宁镇副镇长陈赟说。
“酒庄长期用工达52名,其中44人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宁夏立兰酒庄的封装室里,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红酒装瓶、封箱,负责人邵青松介绍,在此务工的村民掌握了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有的已成长为酒庄主管。
从跟着看、跟着干到自己干,闽宁镇越来越多的人从就业走向创业,原隆村村民路建花就是其中之一。她以前在棚湖湾树莓生态景区工作,因为勤恳能干,被提拔为副总经理,工资涨了,人也更加自信。去年4月,路建花自己创业,在原隆村光伏产业园开了两家餐厅。“闽宁镇游客越来越多,餐厅将来还要扩大规模,为更多乡亲提供就业。”路建花信心满满。
云南会泽县
搬迁群众端稳就业饭碗(新时代新作为)
本报记者 叶传增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03日 第 07 版)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云南省会泽县钟屏街道双河社区就业信息员赵春萍打开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将脱贫户常会香的就业状态标注为“绿色”,这代表常会香稳定就业已满6个月。
此时,常会香正在会泽县奋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忙碌着。她的工作是缠绕振动器线圈,一个月能拿3500元。
2021年8月,赵春萍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上看到常会香被标记为未就业的“红色”,连忙上门走访。原来,常会香的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她得在家照看两个孩子。
“其实也想找个工作,又怕顾不了家。”常会香直言相告。“别担心,安置区有很多企业,我们帮你找个下楼就能上班的工作!”赵春萍承诺。
电子厂、服装厂、冷链物流园区……赵春萍带着常会香一家家实地去看。最终,常会香选择了离家500多米的奋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离孩子学校只隔两条马路,送孩子上学再来上班,既能顾家还有钱赚!”常会香非常满意,干劲十足。
“十三五”期间,会泽县搬迁安置群众10.2万人,其中县城安置8.2万人。当地人社部门基于前期对搬迁劳动力情况的摸排,开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智慧分类动态实时掌握搬迁群众就业情况,精准推送就业信息。
元旦刚过,趁着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就业信息员们挨家挨户向搬迁群众发放就业手册,上面收录了省内外101家企业、6300多个就业岗位信息。
2月8日下午,云南省2022年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暨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欢送会启动仪式在会泽县举行,集中欢送5316名群众外出务工。
“我们将持续加大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力度,让他们端稳就业饭碗。”会泽县人社局副局长顾光灿介绍,2021年全县共有41593名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2.6%。
四川遂宁市
联村卫生室方便村民就医(新时代新作为)
本报记者 王永战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03日 第 07 版)
“老杨,最近咋样?”背上药箱,冒着蒙蒙细雨,罗绍华踏进村民杨武的家门。“好得很哟,现在走5里路没问题。”杨武站起身,忙把罗绍华往里迎。
64岁的杨武是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桂花镇金井村村民,罗绍华是他的主治医生。2018年,杨武不慎摔倒,导致颈椎第七节骨折,医生诊断为高位截瘫,在医院躺了近两个月。
“那会儿觉得天都塌了。”杨武的妻子刘菊香为罗绍华端上一杯热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村里到市里医院得一个多小时,治疗每天来回跑,这谁受得了?”听说村里刚刚设立了“联村卫生室”,可以针灸治疗,刘菊香心里燃起了希望。到卫生室一看,一栋小楼里,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都有,显微镜等仪器配备整齐,还有6名医护人员。
2018年以来,为满足群众就近就医需求,遂宁突破以行政村设卫生室的模式,选择交通便捷、有区位优势的村,整合乡村医生和卫生院下派人员,先后建成近30家“联村卫生室”。按照“小乡镇卫生院”标准建设的“联村卫生室”,条件相比过去大大改善。
“‘联村卫生室’有这样的医疗条件,可不得试一试。”自此,每天早晚的乡间小道上,有了刘菊香用轮椅推着杨武的身影。
作为镇卫生院下派充实到“联村卫生室”的主治医生,罗绍华和针灸医生唐玲一起开始为杨武治疗,“每天扎针,再配合吃药”。为让杨武早日恢复,两人还为他制订了康复训练计划。
日子一天天过,杨武的手脚慢慢有了知觉。“腿上萎缩的肌肉渐渐长起来了,还慢慢能动了。”最让刘菊香高兴的是,去年,杨武自己站了起来。
如今,通过更新设施、下派医护人员、开展远程诊疗、定期培训帮扶等措施,“联村卫生室”可以满足群众日常检查、慢病治疗等就医需求。截至目前,遂宁市“联村卫生室”已累计门诊治疗20余万人次,开展远程诊疗110余人次。
湖北黄冈市
乡村学校有了全科教师(新时代新作为)
本报记者 范昊天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03日 第 07 版)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人们要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大家昨天在家吃过元宵了吗?”2月16日,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檀林镇第二中心小学六年级(2)班教室里,青年教师骆炜炜正带着同学们一起学习课文《北京的春节》。
“老师,我吃了,白色的皮儿,黑色的馅儿,煮熟的元宵圆滚滚、胖乎乎。”学生陈鑫煜的回答,把同学们逗笑了。
陈鑫煜一家6口人,靠父亲和哥哥在外务工的收入过日子,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我们住在山上的陈旺村,村里只有一个教学点。”鑫煜妈妈陈桂红说,没有开设英语、美术、音乐课。
2020年,在政府部门帮扶下,陈桂红一家搬到了山下的麒麟村,陈鑫煜转到檀林镇第二中心小学上学,步行只需10多分钟。檀林镇第二中心小学办学条件不错,但师资不足的问题一度让校长叶佳鑫忧心。
“我们通过培养小学阶段全科教师,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黄冈市教育局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雷中怀介绍,2017年,黄冈市政府出台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委培方案,由黄冈师范学院定向委培一批全科教师,学制三年,毕业后由所在县(市、区)派遣到农村学校任教。
2018年9月,家住蕲春县狮子镇的骆炜炜被黄冈师范学院录取,成为一名“小学全科专业”师范生。2021年9月,经过专项招考和面试,骆炜炜来到檀林镇第二中心小学任教。生动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她的课深受学生欢迎。
叶佳鑫说,这两年学校陆续招录了5名年轻的全科教师,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作文、音乐、舞蹈、绘画等比赛中多次获奖。
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砥砺奋进(潮头观澜)
顾仲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03日 第 07 版)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的千年梦想,终于梦圆。
脱贫攻坚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地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奋斗创造历史,使命昭示未来。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依然任务不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响鼓重槌地继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抓紧抓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我们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砥砺奋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怀揣美好生活向往,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伟大奇迹的亿万中国人民,必将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