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让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访全国政协委员马传喜
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憨厚的笑容……初见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马传喜,觉得他更像一名农民。“在小麦育种试验田里的时光是最快乐的,我在里面待多久都不觉得累。”马传喜告诉记者,从大学跟着导师做小麦种植实习算起,30多年来,他一直在和小麦种子打交道。也因为这份和农业的感情,他在政协委员履职中一直关注我国的种业创新和粮食安全。
有种才能有粮。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最重要科技支撑之一。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一场种业翻身仗。马传喜认为,这场战役能否打赢,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是可用的种质资源,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公平的竞争环境。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其执行力是其中的关键。
经过深入调研,马传喜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种业科技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提案》,建议改革我国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探索对实质性派生品种或使用授权品种进行育种作出明确规定,试点对植物品种提供专利保护;改革科研院所种业技术成果考核评价办法,以专利技术市场价值评估和转让经济效益作为导向,鼓励育种科研人员结合种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引导企业采用“专利技术+品种权保护”模式树立自己的研发优势,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推进种业自主创新。当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种子法》进行修改,该提案中的建议被部分采纳。
过去几年,马传喜让调研沾满泥土,把提案写在大地上,围绕种业创新、良种保护、粮食安全等领域,先后提交了8件提案,全部立案,并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答复。
“今年,我将继续把关注重点放在种业科研创新上。”马传喜告诉记者,我国有7000多家种业公司和庞大的育种科研队伍,但是,种业科研应用水平仍相对落后。如何扭转这一现象,马传喜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表示,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议加大高校、科研机构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强化政府扶持鼓励,不断畅通种业创新要素流动,促进良种技术发展,努力让“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让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记者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