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七夕节要到了 听洛阳这些文物“讲”节日民俗

2021-08-13 09:39:00
来源:洛阳网
字号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首由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乞巧》,虽知名度不高,却言简意赅描绘出七夕节浪漫缠绵的儿女情长。

  14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即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咱们一起到洛阳民俗博物馆找找那些藏在文物中的儿女情长——

  ●七夕刺绣马褡

  这件马褡是洛阳民俗博物馆的藏品,质地为白色麻布,两侧有布兜,上面用蓝色线条针绣有“幸遇七月七牛女长相会”“民国三八年九月廿三日”字样及喜鹊等象征七夕的图案。马褡整体造型简洁大方,色彩搭配对比明显,刺绣线条均匀,凸显出北方地区民间刺绣的审美情趣。

  马褡,是一种披在马背上的大型褡裢,下垂的两头可以用来装东西,放衣物、行李等物品,在以马为交通工具的年代使用较为普遍。年代久远,马褡的主人已无从考证,但从上面的刺绣内容推测,它可能寄托着家中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赵光付介绍,“牛郎”“织女”最早出现于《诗经·小雅·大东》中:“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此时的“织女”“牵牛”还只是指天上的星宿,之后牛郎织女的传说才逐渐形成。传说天上的喜鹊会为牛郎织女架一座鹊桥,由此,喜鹊、鹊桥也成为七夕节的象征。

[责任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