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对象共话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将伟大建党精神镌刻于心、落实于行
【一线讲述】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对象共话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将伟大建党精神镌刻于心、落实于行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精辟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他郑重宣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的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滋养与支撑下不断走向强大、创造辉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空交汇点上,如何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我们邀请四位“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对象讲述他们心中的伟大建党精神,并请专家进行阐释,从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重要作用,进而切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含着热泪,挥舞起胜利的战旗
讲述人:“七一勋章”获得者、河南安阳军分区原副司令员 王占山
从少年时起,我就开始为革命队伍站岗放哨、送信、送情报,因为从小亲眼看到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就下了决心:参加革命,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
16岁那年,我正式参加革命活动,当过民兵、民兵队长、区小队队员。三年后,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让咱们老百姓当家作主,我也要用手中的枪解放更多穷苦人。于是,我跟随部队一路南征北战,冒着一次次硝烟和炮火,始终没有改变对党的忠诚。
王占山(中)在为河南安阳三官庙小学的少先队员讲战斗故事。
刚入党不久,平津战役就打响了。我的入党介绍人马占海冲锋在前,在攻打金汤桥的战斗中壮烈牺牲。金汤桥被攻克后,连队仅剩24人,我们在桥上含着热泪,挥舞起胜利的战旗。
共产党员作战要勇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入伍以来,我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数十次,全身负伤38处,4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53年7月,在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巨里室北山占领某高地的战斗中,我所在的团奉命在金城前线抗击“联合国军”的疯狂反扑。紧要关头,我带领连队坚守阵地4天4夜,打退了敌人的38次进攻,消灭敌人400余人。浑身是伤的我没等被送到医院就昏了过去,经过4天抢救,才从“鬼门关”爬了回来。
离休后,我也闲不下来。30多年来,我经常到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和部队去,讲述革命传统、战斗经历、党和国家的政策等,作了400多场报告。还记得有一次我到安阳市三官庙小学做报告,一眼望去,发现平时总喜欢缠着我提问题的那个孩子没来,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孩子家里出现了重大变故。我当天就给他家送去3000元钱,并叮嘱孩子父母,再苦不能苦娃娃,千万不能耽误学业。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又坐不住了,来到干休所,把3000元特殊党费交到政委手中。以前,我们在战场上保家卫国;现在,国家和人民有难,我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经常跟儿女们说,党带领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一生献给党。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永远跟党走,走好科技自立自强路
讲述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党委书记 王 兵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在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中,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贯穿始终。广大科技工作者也以党旗为引领,矢志报国、前赴后继,推动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形容爱国科学家的精神情怀与重要贡献,这给了我们巨大激励。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指示来理解“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我的认识是:对于党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心中不但要有自然科学的知识与公理,更须有颠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一个科学家的理想追求,必须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去。唯有这样,才能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才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游客在江西井冈山参观“胜利的号角”雕塑。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科大,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在新时代矢志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指明了前进方向。
怎样坚持党的领导,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首先要在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方面下功夫。我们组织中心成员以多种方式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组织优秀年轻人才参加井冈山骨干培训班,引导专家人才与党同心同德。通过学习,许多优秀人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党员。
7月1日,中心谭世倞特任教授作为2021年新发展党员代表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他激动地说:“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心里翻腾着一个强烈的念头:坚定理想信念,以科技报国为己任,永远跟党走!”
如何让科技工作者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我们把加强党建工作和执着攻关创新结合起来,激励广大教职工敢为人先、矢志奋斗。比如,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设立“微尺度红专讲台”,组织师生员工深入学习中科大老一辈科学家尤其是11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先进事迹,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引导广大教职工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全力科研攻坚的实际行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成果。
我们还注重发挥党员在科技创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在凝聚党员、推动发展、服务师生、投身“双一流”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中心研究与管理教工党支部书记叶树集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他的带领下,支部于2020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研究与管理教工党支部宣传委员胡伟教授与团队中的8名党员一起,历时两年开展多学科交叉协作联合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如今,中心各支撑平台的负责人都由党员担任,为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科研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追求真理的路没有终点。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心怀“国之大者”,传承红色基因,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路上阔步前行。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志愿服务之花,香沁宁夏川
讲述人:“七一勋章”获得者、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 王兰花
6月29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颁授了勋章。7月1日,我又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听到那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顿时热泪盈眶。
我1995年11月入党,退休前在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裕西社区居委会工作。2004年退休之后,感觉精神一下子没了寄托。社区里家家户户的难题让我放心不下,老老少少的事情让我牵肠挂肚。让我没想到的是,退休后,群众打电话、找上门的次数比以前更多了。于是,一有时间,我就去社区转一转、看一看,居民见到我,总是亲切地喊我“老主任”。
王兰花在社区工作站与居民通电话。
我是一名党员,人退了,思想觉悟不能退。趁着自己身体还好,我想再为社区群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快,我找回了退休前的状态,楼上楼下鸡毛蒜皮、家家户户柴米油盐,我都忍不住要说一说、劝一劝。没想到,这一“管”,又是16个年头。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大家的力量才是无穷的。退休第二年,我联系6名离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成立了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2012年,小组成立了党支部,引导退休党员参与进来,居民党员跟了上来,在职党员动了起来,带动辖区群众广泛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现在,兰花热心小组在册志愿者中有党员186人,先后为居民解决各类困难7000多件,调解各类民事纠纷600多起,开展公益活动7000多场次。我们还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引进了7个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组建文明劝导、治安巡逻、矛盾纠纷调解等10支志愿服务队,从原来仅服务裕西社区变为面向全城,志愿者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6.5万多人。
今年,我已经71岁了。虽然每天都很劳累,但是能带领团队为居民美好生活尽份力,让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一切都值了。如今,看到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加入志愿服务队,我心里真是欣慰。
《兰花芬芳志愿者之歌》中这样唱道:“就让这小小的花朵开满枝头,花香飘过的地方,情和爱悠悠。靠近我,温暖你,这是我们的心愿。”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做好传帮带工作,让志愿服务之花芬芳开满城、香沁宁夏川。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把民艺之美、生活之美传承好
讲述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潘鲁生
我是一名民间文艺的研究者,近40年来一直行走在乡村,踏踏实实践行一名共产党员服务人民的使命。乡土艺术、百姓创作、人民群众朴素乐观的精神滋养了我,使我渴望把祖祖辈辈创造的民艺之美、生活之美传承好发展好,让我们的民间文艺维系乡愁、振兴乡村、融入教育、反哺生活。
2018年,我到内蒙古调研民间剪纸,走进乡村老艺人的家。只见窑洞不大但井井有条,阳光照在炕桌上,格外鲜亮的不仅有剪纸花样,还有一本党章。平常老艺人剪纸时,她的老伴儿便读报读党章,老人家说:“几十年的老党员了,认真学习、专心做事,日子过得踏实。”
我对那次调研的记忆格外深刻。我们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不仅在于内容的趣味和技巧的娴熟,更深层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境界。就像这两位老艺人老党员,他们有信仰、有追求,作品充满了正能量。我们研究民间文艺,要懂得民间艺术为何美、何为美,唯有如此,才能扎扎实实从专业出发,做到忠诚事业、不负人民。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民间文艺有自己的困境和难题。于是,我们持续开展田野调研,走访民间艺人,整理口述档案,留存影像资料,抢救整理民间手工技艺,并在1998年创办了民艺博物馆,留存实物的活态的文化档案,向社会免费开放。同时,我们探索构建中国民间文艺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大学建立文化遗产学和民艺学科,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当代视野。这些年,我们调研全国农民画之乡,举办中国梦主题农民画展览;调研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手艺扶贫公益服务;在中国文联领导下,合作编辑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成果《中国民间文艺学大系》《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弘扬民间文艺昂扬向上的力量。
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开,把民间文艺的薪火传承好,使新时代乡风文明创建有特色有生命力,这是我们的专业使命。一路走来,我深深感恩党的培养,感恩乡土的陶冶,感恩人民的教诲,唯有更加勤勉工作,服务民间文艺发展,方能不负党和人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王斯敏、赵秋丽、冯帆、王建宏、张文攀、常河、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