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上海全面盘点“营改增”试点5年红利,结果令人惊叹。不仅企业直接减负1500多亿元,还在助力服务业发展、有效拉动就业创业、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入、完善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外溢效应”。一个实实在在的减税负、降成本举措,既解决一时之弊,更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出了强劲的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城市是深圳。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打造尊重企业的市场环境、注重人才优先发展、坚定保护知识产权……一系列改革推动着深圳从制造之城嬗变为创新之都。创新成果集中涌现,全球创新人才聚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单位GDP能耗全国最低。有外媒感慨道:“如果这种鼓励创新和竞争的经济模式能够广泛复制,中国将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可想而知。”
两个城市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各领域的标志性、支柱性改革相继推出。几年来,有的落地扎根,形成了细化实化的制度安排;有的开花结果,总结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实践的一步步深入,带来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的重大突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方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政治方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文化方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方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方略,强军治军的现代军事方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新时期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使我们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发展和改革早已高度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为全面发展提供持续、强劲的动力,就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对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攻关,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找准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这是古代的哲人遐思;找好改革支点,就能开创发展新局,这是今天的中国故事。
(二)
年终岁尾,回望2016年的世界经济,许多新变化前所未有,频现的“黑天鹅”出人意料。英国“脱欧”削弱欧盟实力,美国“两洋”战略受挫,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国际贸易陷入低迷,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大。总的来看,经济全球化进入了阶段性调整期,世界经济处于弱增长态势,国际秩序主导权角逐更趋激烈,全球格局出现由“多极化”步入“多层化”的明显迹象。
很难判断世界经济何时才能走出底部。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指出,新一轮技术革命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它会如何展开;长期停滞的阴影可能持续笼罩世界经济,旧的增长动力在慢慢消减,新的增长动力却迟迟没有到来。
重重悲观雾霭之下,国际体系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和深刻变革期。但是,如同历史上的每一次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这一次转型和变革也自有其周期规律和结构规律。谁能找到规律、认清趋势,找到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找到可持续增长的动力之源,谁就能占据主动、把握先机,成为变革的领军者和弄潮儿。
2016年的中国经济,总体运行态势符合预期。希望稳的稳住了,前3季度经济增长稳定在6.7%,就业、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工业企业效益向好态势进一步稳固,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希望进的有进展,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创业创新大潮涌动,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新增长点正在陆续出现,新动能成长超出预期。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稳”“进”之时有难处,亮点之中有隐忧。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外需持续疲软,国际贸易增长已连续5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速。内需中的消费,由于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居民收入增速稳中放缓,今年前3季度实际增长6.3%,低于同期经济增速,难免会影响未来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投资方面,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贡献率达到54.5%,势头固然抢眼,但从结构上看还是旧动能。民间投资则下跌势急,甚至一些月份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随着各地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地方财政压力加大,投资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尤其是有效投资不足的局面一时难以改观。
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交织、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使得当前经济运行的分化特点愈益明显:传统产业增速继续回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加快;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严重产能过剩,旅游、文化、健康等“幸福产业”生机勃勃;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型省份经受着调整的阵痛,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强劲……
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观察,这种分化其实是越快越好、越明显越好。因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培育新动力、加快形成新结构,以新经济的加速对冲旧经济的减速,才能在切实的“进”中实现持续的“稳”。而其催化剂,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增加微观活力,扩大有效供给,打造新引擎,激发新动能,使中国经济整体迈上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新阶段。
(三)
站在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一要求清晰体现了“十三五”时期经济治理的主线,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方法是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其路径是用改革创新推进结构调整,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进步、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一段时期以来,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作了全面深刻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进行了全链条部署。各部门紧锣密鼓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有关政府职能、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商事制度、市场监管、产权保护等诸多领域的改革方案密集推出。一些地方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的举措不断充实、力度不断加大。不少企业主动抑制盲目扩张冲动,收缩战线、突出主业,有的已从“减量提质”转为“量质双升”;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高涨,出现了企业家、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规模和力量颇为可观。这种从生产供给端入手,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发展新经济、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改革之路,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眼下,尽管改革成效初显,难度也不可低估。改革的益处是长期的,但是从短期看,总会让一部分企业、行业、个人受到影响冲击,不可能风平浪静、轻而易举;改革的方向是清晰的,但是在操作中,其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见;改革的任务是明确的,但是在工作中,还有许多新规律要摸索、新知识要学习、新问题要解决,难免要面对种种不适应和不同程度的“知识恐慌”“本领恐慌”。
面临种种关隘和风险挑战,我们必须拿出加倍的勇气和智慧,进一步形成共识、形成合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各项任务之间有关联互补作用。我们要掌握正确方法,统筹兼顾,动态优化,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要秉持法治思维,讲规则、讲程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锤炼担当精神,胸怀大局,“敢”字为先,不为人情所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关系所累、不为利益所惑;要树立实干作风,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真正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用心成事。
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拉詹曾写过一篇文章,重点阐述“结构性改革为什么那么难”。他认为,许多经济问题的产生源于市场运行中的缺陷,这显然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即改变支配市场主体行为的制度架构和监管架构。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但由于总会有一部分人利益受损,所以很难被人们所接受。
的确,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西方国家多党执政的痼疾,没几个政治家敢于真正付诸行动,结果是“心想”而“事不成”。
而对于中国的改革,新加坡《联合早报》观察认为:“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这个评价道出的是现象,而现象背后更为深刻的是本质,即我们独有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人民的智慧、意愿和要求体现在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我们要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不懈地全面深化改革,把制度的优势、韧性、活力和潜能继续发挥出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新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顺应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高举的旗帜更鲜亮,未来的道路更宽广,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团结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钟经文)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