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玉树、舟曲……连日来,新华社记者顶风踏雪,深入重灾区的最基层,体察群众生产生活,了解群众所需所盼。一个个见闻,一段段故事,组成了灾区新春的民生图景。
居有定所 天寒屋暖
凛冽的寒风,掠过静寂的青海高原。皑皑的白雪,裹着震后的玉树大地。
60岁的扎西永措,是结古镇扎西大同村的村民。地震中,她左手骨折,母亲遇难。伤愈的扎西永措和未出嫁的小女儿,如今住在村南的集中安置小区的帐篷里。
帐篷前,摆放着三堆劈好的木块和8袋煤块。掀开帘子,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随同记者的玉树县工作人员专门拿温度计测了测——21摄氏度。
“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公家给的。”扎西永措介绍说。记者在结古镇其他安置点也看到,受灾群众的棉帐篷中基本配齐了烤箱,床上有棉被、棉褥,还有电热毯,煤和牛粪等燃料足备。
翠峰山下,白龙江畔,在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遭受重创的甘肃舟曲县城,灾害中失去了8位亲人的56岁老人李吴玉,同侄子一起,被安置在一套8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
“这个冬天不用发愁了。”李吴玉说,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政府都替受灾群众想到了,一个人的节日虽然难熬,但是很安全、很温暖。
进入冬季后,舟曲县政府将原先集中安置在县城外的143户、470名受灾群众,全部转移到县城内的两栋廉租楼房内居住,每家每户还配备了全新的火炉、灶具等生活用具,确保大家安全越冬。
在四川什邡市蓥华镇瓦窑村,记者走进65岁村民侯远福的新家,他正在客厅里和另外几名老人烤着电炉聊着天。“从上个月中旬就开始下雪,都下了一个多月了。不过,家里面还是要暖和得多。”侯远福说。
在北川,去年还是一片繁忙的大工地;今年春节,3000多户群众已告别板房,搬进了新居。在德阳市,仍住在活动板房的群众、农村散居五保户、农村特殊困难户,也都做好了“防雨、防风、防寒、防潮、防冻、防火”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