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腊梅”余留芬:带头与贫困“较劲”的“拼命支书”
谈到脱贫,年近50的余留芬总是精神抖擞,言语间透出别样的坚毅与执着。“在脱贫一线,党员干部要带头引领,用实际行动竖起一杆旗帜,才能带动百姓跟着干。”她说,脱贫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困难越多,就越要有解决困难的爆发力,这样战胜困难的潜力也更大。
十九大代表、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10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地处贵州高寒山区的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是余留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她,一干就是17年。尽管是外嫁进村的媳妇,余留芬却不甘落后,始终在与贫困“较劲”。
寒来暑往十余载,在山石遍布、土壤贫瘠的乌蒙山大山沟里,凭着敢想敢干的勇气和智慧,从与村民一同开山凿石修路到贷款集资办企业,“爱折腾”的余留芬一直带领村民“拼命”地与贫困决战,将困守几代人的极贫村彻底换了个模样。
10多年前这里到底有多穷?“客人来了,家里连杯可以喝的白开水都没有。”余留芬说。
村里更是“一穷二白”: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村集体经济为零。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的村民挣扎在“温饱线”上。
余留芬(左)在岩博村的韭菜地里与村民交流明年的种植计划(10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一年种的不够半年吃,进、出村连路都没有,生活太艰难。”回忆过去,余留芬仍感慨。生活的艰辛让她害怕,但并未压倒她,她决心换个活法。
靠着勤快、灵活,余留芬在家附近的煤矿开超市、开饭馆……在别人眼里是“小女人瞎折腾”,她却慢慢攒了钱重新修了房子,自家日子渐渐好起来。
对泼辣、能干的余留芬,不少人竖起了大拇指。大伙儿羡慕她,也信任她,能不能带着大家一起干?2001年,不到31岁的余留芬“扛起”岩博村村支书的担子,她暗自发誓“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
边远山区,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上任才几天的余留芬决定先修路。白天,她像个男人一样与村民们在工地上,拿钢钎、抡大锤、搬石头,晚上为了协调修路占地的问题,挨家挨户给群众做工作。
因过度劳累,余留芬曾昏迷在工地上,甚至有一次因意外摔下陡坡导致腰椎粉碎性骨折。可即使在病床上,她依旧召开村委会,并不断压缩休养时间。不少村民称她为“拼命支书”。
“拼命支书”拼的不仅是命,还“拼钱”。修路缺钱,她仅有的4万元全部投进去。为了让村集体壮大,她以个人名义贷款10多万元买下一片山林交给集体经营,独自承担风险。
余留芬(右)在岩博村种鸡养殖场向工作人员了解养殖场生产情况(2014年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如今的岩博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资产达到6200万元,人均纯收入15457元,拥有大小车辆160多辆;村民组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家家住上漂亮楼房,森林覆盖率达70%。
“岩博村的今天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尤其是有一个得力的党支部,有党的好政策,大家群策群力,用共同的智慧与辛劳换来好生活。”谈到村支部,余留芬自豪地说,村支两委作为党最基层的组织,必须用好人,带好头,这才是最大的生产力。
继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之后,余留芬今年再次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在她眼里,基层党员干部的本职工作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做党的政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尤其是在全国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让群众共享脱贫“红利”,“一个都不能少”。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