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中宪第:红砖古厝流淌的闽台缘
“这个是我们石井海蛎汤,你看里面一只只海蛎,就像郑成功练兵的战船,翻江倒海,所以雅称‘磨砺精兵’。”近日,在南安市石井镇中宪第,为了迎接来自台湾的宗亲郑家铨,郑家第23代后人郑家添与族人特地在中宪第内置办了一场“成功家宴”。
一场团圆宴,何以设在古厝之内,建筑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闽台故事?近日,记者驱车来到“成功故里”南安,探寻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背后的“两岸文化密码”。
走在石井镇人声鼎沸的商业街延平路上,一片“闽南红”如凝固的朱砂映入眼帘,在楼宇林立中显得格外亮眼。清雍正年间历经祖孙三代数十年才告完结的这座府第,因主人曾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中宪第”。
“它是宫殿式府第,这在以前算是别墅啊,很豪华。”郑家添感慨万千地说,红砖古厝集居住、祭祀、教育三大功能于一体,是一个大家族的聚居地,反映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为研究闽台关系史和闽南建筑文化、建筑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跟随郑家添的脚步,记者看到正大门鎏金匾额的“中宪第”三字笔锋如戟,穿过三米八高的乌木大门,跨过高高的门槛,绕过屏风墙,便是豁然洞开的正厅。正厅中间悬挂着“恩伦世宠”牌匾,右侧则高悬郑氏家训“朝夕克勤 不随风尚”,依稀可见当年的富丽风华和治家风范。
从护厝西面走去,是个大花园,包括书房十二间、上下两大厅、演武厅、梳妆楼、月亮潭、九曲桥、水榭、亭阁、鱼池等,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绿树掩映其间,红花阵阵飘香,曲径通幽,酷似江南古园林,别有一番天地。
“中宪第是闽南古建筑集大成之作,兼具历史与文化价值。”南安市博物馆馆长曾文国介绍,现存闽南古建筑大都是近现代重修的,已不是原汁原味的本来面貌,“像中宪第这种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主体建筑自落成到现在依旧保存得如此完好,实属非常难得”。
曾文国说,中宪第的主体建筑为四进,“据说当时有112间房,由于僭越了古代建筑的礼制,所以对外宣称只有99间”,这也令“九十九间”成了中宪第的一个别名。除了本身的建筑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闽台关系的源远流长。
相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南安的郑氏族人纷纷赴台,郑成功后人郑运锦也是其中之一。清雍正年间,郑运锦在台湾开设“勃兴行”,专事两岸购销贸易,同时组建海上运输船队,经商于海峡两岸及东南亚一带,成为一时巨富。后来,郑运锦衣锦还乡,斥巨资兴建府第,光宗耀祖。
“这里的梁柱、门窗等木质构件所用的杉木和楠木,石阶、屏风墙等石质构件所用的石头,大都是当年从台湾运过来的。”郑家添告诉记者,中宪第建好以后,台湾知府朱山还专程派人送来“恩伦世宠”匾额,将彰化鹿港改为“勃兴港”,并赠予乾隆皇帝御笔画“桃园三结义”一幅和“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下马牌一块。
郑运锦之子郑汝成继承父辈遗志,兴办教学、修建庙宇、开辟古运道、建桥铺路,深受百姓爱戴,朝廷因郑家的功绩“既治商,不得从科甲以品其才”,乃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授州司马加五级,诰授“中宪大夫”荫及三代。郑汝成祖父增耀、祖母张氏林氏,父亲运锦、母亲黄氏,妻许氏,皆因其贵而得“中宪大夫”“恭人”等封赠。
“至今仍有许多郑运锦的后代在台湾繁衍,中宪第与郑运锦的故事也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我们族人去台湾旅游时,无意间发现有些地方还留有郑汝成的名字,据考证是当年做慈善留碑刻下的。”郑家添说,近年来,不断有台胞来中宪第参访,也验证了郑汝成在台湾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说法。
“中宪第兼具历史和现实双重价值,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先后投入1300万元用于修复,希望更多人领略传统建筑之美。”曾文国介绍,近年来,南安市充分挖掘中宪第的历史文化内涵,将中宪第与郑成功纪念馆、延平王祠、郑成功庙等景点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闽南文化景观带,在两岸交流往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时至今日,穿过历史的风云,当台湾宗亲抚摸那些从宝岛运来的砖石,当郑氏后人指着族谱上的繁体字细说源流,200多年前的涛声便穿越时光,在红砖墙上叩响悠长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