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居住证让民进党当局患了7年“心病”,顺历史大势而为方能自救!
在今天的话题开始前,我们先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8年:
为便利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工作、学习、生活,保障港澳台居民合法权益,根据《居住证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自2018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依照《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住证。
该讯息发布后,广大台湾同胞申领居住证的热情非常踊跃。在成功拿到居住证后,有的台胞在火车站通过自助设备用微信支付购买了火车票;有的台胞在机场自助购票值机,顺利乘机出行;有的台胞在当地参加了社会保险,领取并激活了社保卡……这项便民、利民的政策,积极回应了广大台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的诉求,受到广泛欢迎。
结果正是这样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政策,却遭到了民进党当局的极力抹黑和打压。
针对大陆实施台湾居民居住证政策,民进党当局近年来频繁修改岛内相关文件,对在大陆申领居住证的台湾民众权利进行限缩,包括未来不能考公务员、军警校,不能参加岛内县市长选举和担任其他公职等,引发台湾社会强烈反弹。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曾言,台湾民众为了在大陆生活的便利性领取了居住证,仅仅这样台当局就要限缩他们的权利,“难道民进党只会拿自家孩子开刀?”
此后,在居住证这一问题上,岛内民众与绿营政客之间进行了长期拉扯,结果7年过去了,民进党当局仍旧没有放过他们——
日前,台陆委会主委邱垂正受访时公然宣称,因台湾民众在大陆申领居住证、身份证、定居证案例越来越多,故台陆委会将重新检视相关处罚规定,并邀请岛内学者专家与社会各界沟通,盘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所谓“修法”工作,并要努力列为台立法机构新会期优先“法案”。
所谓“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是台湾地区为规范与大陆地区人员往来、交流合作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的总称。这些“条例”旨在保障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结果,这样一部为老百姓提供保护的“条例”,俨然变成了民进党当局制造绿色恐怖的工具。
一段时间以来,民进党当局为谋取政治私利,限缩两岸交流,曾屡次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对赴大陆交流的台湾民众进行所谓“惩治”,强行安上诸多莫须有的罪名。
事实上,大陆实施台湾居民居住证政策,出发点是为台湾同胞提供更多的便利,让他们享有与大陆同胞相同的待遇。台湾居民居住证是应广大台胞需要制发的,不涉及台湾居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调整。台湾同胞申领居住证不需要放弃台湾的身份证和户籍,也不需要具有大陆的户籍。台湾居民居住证的申领完全自愿,没有任何强制要求。
在相关政策的实施上,大陆已经充分结合了当前两岸关系的一些特殊实际状况,充分考虑了台湾同胞可能有的一些顾虑。结果,民进党当局还是在一心一意坏台湾同胞的好事。大陆方面曾多次讲过,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民进党当局这样的做法究竟会导致什么样的效果?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两岸交流的大潮滚滚向前,不会停、不会断、不会少。近年来,祖国大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往来正常化、常态化,持续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让两岸同胞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和情谊。反观民进党当局,却一再拒绝大陆抛出的橄榄枝,对两岸各领域交流阻挠禁限、设卡立障,在这种情况下,大陆民众很难感受到民进党当局的善意。
“居住证是帮助台湾同胞享受平等待遇的工具,而非政治工具。”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吴家莹表示,广大台商台胞不希望政治因素干扰到生活和工作本身。“政治化的规管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两岸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一味私心自用,只会更失人心。顺应历史大势而为,两岸关系方能重回和平发展正轨。(文/王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