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陈氏宗祠:见证两岸“十代同堂”
闽江入海口之南坐落着一个古老村落——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岭南村。长乐岭南陈氏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800多年。目前,村里有陈氏后裔5000多人,并有岭南陈氏后裔3000多人分居台湾各地,两岸宗亲交流活动频繁。
2024年11月,长乐岭南陈氏祠堂入选福州第二批台胞寻根示范点。本报《台胞寻根工程》专栏第20期为你讲述长乐岭南陈氏宗祠的故事。
海内外后裔合力重建
岭南陈氏宗祠位于潭头镇岭南村岭北777号,北靠雁山,面朝西湖,旷远空阔,风光无限。宗祠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由岭南陈氏入闽始祖显公的十四世孙华夫公置宅改建而成。原祠雕龙刻凤,十分壮观。近六百年来,几度重修。
1994年,在村两委支持下,“陈氏宗祠重建理事会”成立。理事会倡议台湾宗亲捐资,得到普遍响应,共收到海内外捐资340多万元。1994年,陈氏宗祠重建动工,并于1996年10月竣工,耗时两年多。
重建的宗祠古朴、庄严,宽13.9米,深33.6米。整体结构分前后两部分,前座分上下两层,上层楼顶为歇山式黄色琉璃瓦,正面四扇门和十二扇楼窗全部雕花贴金。
祠门上方,“岭南陈氏宗祠”六字为台湾岭南陈氏后裔陈道茂手书,大门内上方的“颍水岭南陈氏大宗祠”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96岁时所书。前楼前廊共有四根高6.2米青石柱,中间两根浮雕倒立飞龙,旁边两根刻有陈家乘龙快婿、明朝工部侍郎董应举所撰长联“沙堤突出雁峰高,云树万年雨露;石井迴连湖溆合,水天一色波澜”。
祠楼后外墙壁上有10平方米的“岭南全景瓷砖画”,出自台湾名画家、岭南陈氏后裔陈学元之手。
两岸“十代同堂”全家福
岭南村老年协会会长、岭南陈氏宗祠负责人陈家来介绍,岭南陈姓源出河南固始县,于唐“安史之乱”至“广明之乱”期间南迁福建。
宋绍兴年间,岭南陈氏始祖陈万卿,从长乐金峰沙堤陈铛头村迁至岭南村,至今已有800多年,传承三十二世,繁衍出十三房。岭南村现有陈氏后裔5000多人,台湾各地有岭南陈氏后裔3000多人,港澳及海外合有岭南陈氏后裔4000多人,子孙兴盛。
台湾岭南陈氏后裔主要分布在马祖、台北、台南、台中、桃源、基隆、宜兰、新竹等地。多年来,两岸宗亲交流活动频繁,不少台湾宗亲后裔前来长乐岭南陈氏宗祠祭祖,认祖归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9月26日,两岸宗亲齐聚一堂,举行2024年两岸岭南陈氏“十代同堂”祭祖系列活动,近200名马祖及台湾本岛的岭南陈氏后裔回到祖地,与当地族亲一起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领略美丽乡村的发展成就,开展两岸族谱对接,用心用情描绘出最动人的“十代同堂”全家福。
打造两岸宗亲交流品牌
长乐区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长乐利用岭南村与马祖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特殊关系,打造了具有长乐特色的两岸宗亲交流品牌。通过宗亲交流活动,深化了两岸同胞的家族认同感,增强“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理念,有力增进了“两岸同胞根相连、脉相通、心相印,世代赓续传承、生生不息”的情感联系。
在2024年9月26日的宗亲交流活动中,来自两岸岭南陈氏后裔的“永、芳、令、誉、益、著、于、先、有、光”十代同堂,实属罕见。前来参加活动的台湾岭南陈氏后裔全面了解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进了他们对大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马祖岭南陈氏宗族族长、76岁的陈国光告诉记者,他的根在岭南,回乡祭祖令他深深感受到家乡的发展与成就。他还表示,将带领更多家人和晚辈到岭南探亲寻根,积极搭建两岸沟通合作的桥梁,助力家乡发展。
参加“十代同堂”祭祖系列活动的不少台胞是青年人,长辈希望他们感受一下乡音乡情。“小时候,爷爷奶奶就和我说,我们的根在岭南,现在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台胞小陈告诉记者,能回到家乡缅怀祖先,他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