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闽南红三团中来自台湾的“李医生”

2025-01-06 08:27:00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闽南红三团主要游击地点,也是李克己牺牲之地。

漳州车本革命纪念馆

  1932年4月,中央红军进驻漳州后,极大鼓舞了闽南革命热情,闽南工农游击队也由此前的100多人发展到近千人,在漳浦县城郊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闽南红三团),“小红军”顺利创建了。

  在红三团的党员干部中,有位台湾籍干部深受战士们的爱戴,他就是台南人,担任闽南红三团总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漳州中心县委委员的李克己。早在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台湾籍中共党员为主体,组建了台湾共产党。1928年,李克己在台湾参加了台湾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组合”,并担任该组织的中央执委委员。

  第二年,因日本在台大肆搜捕进步知识分子,李克己转移到厦门,以行医为掩护,继续革命斗争。1931年,李克己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厦门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遭到敌人破坏,又转移至漳州,担任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的军医。游击队扩编为闽南红三团后,李克己成为红三团医务队的负责人。

  1930年12月,时任中共闽南特委书记的陶铸在漳州南乡组建闽南工农游击队。1931年11月,福建省委派邓子恢到漳州领导革命斗争,并成立了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在党的领导下,闽南游击队斗争范围也扩大到漳浦、平和、云霄、龙溪、南靖等多个县,成为闽南各县农民斗争的重要力量。

  1932年4月22日,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同志电告周恩来,在“南靖、平和、云霄、漳浦、龙溪五县相交之龙溪圩,距漳州八十里,有一个红色游击区,群众约四万人,漳州南乡有一个六十人的红色游击队。现决以龙溪圩为中心,向南、平、云、浦、龙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电文中的龙溪圩,即今天的漳浦县南浦乡。

  闽南山水纵横,地形复杂,为游击战争提供了条件。而且,闽南民风刚健,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拥有深厚的革命传统。随着土地革命和红三团斗争的扩展,以漳浦小山城、龙溪圩、龙岭、车本为中心,建立了靖和浦苏区,形成了纵横百余里、连接闽西苏区的“闽南小苏区”。

  红三团特别注意做群众工作。队伍最初在打土豪、开仓济贫时,群众一开始对红军不了解,不敢来拿,战士们就利用晚上,把粮食衣物送到贫困群众门口。战士们煮好了饭,也请老乡们一起吃。为了不打扰群众生活,无论寒暑,红三团克服了蚊虫的困扰、猛兽的攻击、梅雨湿寒的侵袭等各种困难,常年隐蔽在树林或山洞里,很少到村驻扎。红三团军纪严明,对群众利益秋毫无犯,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支持。在红三团多次与敌人的交锋中,群众自发地把饭菜送到阵地,把热水送到前线,协助运输物资,救治伤员,成为对敌斗争的坚强后盾。

  红三团与苏区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中共闽粤边特委书记黄会聪身患肺病仍坚持工作;靖和浦中心县委书记何浚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行动不便,依然翻山越岭联系群众,指导斗争。根据地党员干部具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廉洁自律,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到1936年秋,“我们在闽粤边根据地中心区周围建立了12个区委,发展了近240个基层党支部,还建立了7000多人的农民武装”(何浚《中共闽粤边特委成立前后》),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

  红三团的官兵相互关心,相处融洽,犹如兄弟一般,队伍休息时,还会一起玩游戏。一年中秋节,战士们围成一圈玩丢手帕的游戏,红三团的团长张长水与干部们也参加了。游戏从炊事员开始,他拿着手帕在战士们身后转了几圈,最后把手帕放到了张团长背后,张团长竟然浑然不觉,被提醒后哈哈大笑,捡起手帕也开始转圈圈起来(陈顺南《回忆在红三团连队的战斗生活》)。

  李克己医术精湛,擅长外科手术,对内外科均有研究。由于环境艰苦,战斗激烈,伤病员众多,药品匮乏。为了解决药品问题,李克己多方联系,寻找各种渠道采购药品。他让地下交通员蔡武打扮成收废品的小商贩到角美镇购药。他还打听到地下交通员黄连同是漳浦县城药店老板的同乡,又迅速动员他化装成理发师去买药。同时,他虚心向漳州本地老中医求教,采摘中草药来为伤员治病,并礼聘地方老中医黄镇英参加红三团的医务工作。在将士们和苏区群众的眼中,李克己是他们最信赖的好医生。

  曾任红三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的卢胜将军回忆,游击队在敌人围攻下处境艰难,只能“挖野菜充饥,有的因寒流袭击病倒了。这时小部分游击队员产生了悲观情绪,李克己就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提高了革命信心。同时,他也认真细致地做了群众工作,得到了根据地群众暗地里的帮助和支持”(卢胜《坚持闽粤边区游击战争》)。在队伍转移到大坪林山区后,游击队的处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曾任红三团排长的陈顺南也回忆:“李医生对士兵十分关心,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总是三更半夜起来巡视士兵们有没有盖好被。”“(他)白天还经常与战士们在一起谈话,开玩笑,问士兵有什么困难。如果战士和排、连长有病,他就马上带着药箱赶来为病员诊病,亲自和药,一手捧着开水,一手取着药给战士吃,一直等战士把药服下才安心离去。”

  有一次,陈顺南关节炎犯了,晚上疼痛难忍,翻来覆去睡不着。已是半夜12点多了,李克已还在工作,听到响动后去查看,关切地询问原因,而后马上为其打针止痛。临走的时候,还嘱咐与陈顺南同寝室的王水胜排长说:“陈排长如再痛,快来报告。”有一年夏天,李克己见陈排长没有衣服,夏天还穿着破夹衣,马上将他一件石榴牌的新纱衫送过去,“而自己却穿着一件破旧的纱衫。每次换洗,总是披着一件衣,很愉快地工作”。“由于李医生十分关怀、照顾指战员们,因此,大家都很喜欢他,敬重他。”(陈顺南《回忆在红三团连队的战斗生活》)

  李克己看到战士林文英的鞋子破了,就把自己唯一一双新鞋送给他;一次部队接到急行军的任务,中途休息时,他扮起老丑唱起了戏,给大家带去了欢乐,解除了行路的困乏。战士林龙潭更是感激地说:“李医生比自己的父母还要亲,到死也要和他在一起。”(闽南红三团老战士编委会编《闽南红三团》)

  1934年5月4日中午,李克己率领部队在平和县尫仔石山一带与敌人展开战斗。双方登上山岭,为了争夺制高点展开了激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李克己在战斗中被敌人的轻机枪打中腹部,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噩耗传来,红三团的全体将士无不悲痛落泪,深切怀念着他们敬爱的李主任。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展,红三团的将士们带着李主任为了“国家完全独立”的未了心愿,编入了新四军二支队第四团第一营,奔赴抗日战场。

  李克己为人谦和,乐于倾听,善于做思想工作。在红三团的医务队中,来自台湾的个别医务人员因不适应艰苦的条件,出现了思想动摇的情况。李克己推心置腹地说:“我们的祖国现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的家乡台湾是日本占领下的完全殖民地。作为中国青年,尤其是台湾青年,我们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双手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闽南红三团老战士编委会编《闽南红三团》)经过李克己多次耐心的思想开导,他们终于安心工作了。

  在革命年代,众多台湾籍革命志士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例如参与台湾共产党创建和领导工作的台北人、祖籍福建同安的翁泽生;台北人、祖籍福建同安的抗日志士李苍降;抗战时期任八路军冀南军区敌工部干部的嘉义人张志忠……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台湾人民始终与祖国大陆同呼吸、共命运,并肩作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精神和爱国情怀。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