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两岸文旅共融、乡村共兴、发展共享——福建闽清县政协积极服务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记事
闽清县政协开展“双走进”活动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福州,正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厦门,首创诸多两岸标准共通举措……作为海峡两岸融合的“排头兵”,福建“使命在肩”,也“机遇当前”。
“起笔于‘情’,落笔在‘融’。”在福建全省上下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之际,福州市闽清县勇于探路破题、创新进取,突出“融合”关键词,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行片区建设上深耕不辍,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后花园”工作中砥砺前行,力争走前列、创特色、见实效。
其中,2022年12月,闽清县(雄江镇)成功入选全省首批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塔庄镇、上莲佳头村也分别获评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和样板村,在践行两岸融合、推动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上进行有益探索。闽清县相关经验做法被福建省住建厅评选为村镇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在全省推广,按下两岸乡村振兴“加速键”。
“当前,我们正努力推进全县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建设,尽政协之能服务发展之为。做到‘一陪伴’,连续两年就‘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建设’课题开展协商监督,陪伴台胞台青在梅发展;落实‘双走进’,主动走进台胞台青,解决他们的实际烦恼,并邀请台胞台青走进政协,为台胞台青‘登陆’发展搭建桥梁;推进‘三助力’,助力县委、县政府出台惠台措施,助力引进优质的台湾人才团队,助力给予台胞完善的生活保障。”闽清县政协党组副书记林以銮表示。
政策优了
台胞热情“燃”起来
“近年来,闽清县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政策,在政策和条件允许范围内,给予我们最大程度的帮助,特别是在金融支持和法律服务方面,让我们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台青曾芝颖不禁感慨道。
作为闽清“以台引台”的代表,曾芝颖带领团队已在全县先后打造了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和雄江镇闽台乡建乡创优秀案例等。不久前,她还作为闽台合作企业家代表出席了福建省政协“促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专题协商会,在第二十六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开幕式上作交流发言。
“闽清县不仅为两岸青年搭建了海青节、设计大赛、青年接洽会等交流互动平台,县内金融机构还向我发放了全省首笔个人信用贷款,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在闽清发展的保障。”曾芝颖的话语中满是欣喜,“我感觉信心越来越足,干劲越来越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闽台融合法律服务中心在雄江镇揭牌,为台胞提供“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的法律服务。
据悉,闽清县当前以建设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为抓手,已先后出台了闽台乡建乡创15条措施、金融领域4项举措等惠台措施,建立并动态更新“一录三库”,即台湾团队名录,乡建乡创项目库、人才库、企业库。此外,闽清县持续做好对台服务,引进吴正隆教授、练明义、曾芝颖等在内的台湾团队95支、台湾人才300多名,参与全县34个乡建乡创项目建设,接待台湾青年近3万人次。
台青来了
寂静镇街“活”起来
一条古街巷,半部梅城史。
闽清县曾名梅清县,故简称“梅”。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闽清县梅城镇,街区内有福州地区首位状元许将的故居、供奉陈靖姑的毓麟宫、各族宗祠等20余处古建筑,见证了闽清县城的发展变迁。
2018年,一个台湾团队走进老街参与活化改造。至此,闽清县正式与台湾团队开始在乡建乡创领域进行合作。团队从拍摄街区改造纪录片开始,通过挖掘文化故事、采访非遗传承人、设计街区品牌等方式,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理念,对老街进行保护式开发和利用,打造出城市“新地标”。如今,街区里咖啡馆、酒楼、酒吧等业态纷纷入驻,游客如织,老街就此“活”了起来。
与此同时,类似的情况也在雄江镇上演。
“与闽清县携手参与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与乡镇一同梳理了可供利用的公建房、闲置农居等资产,与村民集体一起,低造价改造、低密度开发、低成本运营,将‘风情台湾’和‘乡土雄江’融合,与村民实现共同致富。”福建橙翔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道。
长期参与其中的雄江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组组长鄢雪峰感同身受,“过去雄江镇人口少、产业弱,我们抢抓首批省级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先机,引入台湾团队‘陪护式’服务,以改善环境、强化治理、服务民生为切入点,采用‘公建民营’模式,吸纳台胞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制定商贩和街区导则,带动乡村面貌和治理模式焕新升级,成为游客口中的‘小洱海’,创客心里的‘新家园’。”
如今,在雄江镇先行先试下,闽清县率先完成闽江库区整治;镇区形成集长者食堂、大众茶馆以及烟火雄江等在内的31个美丽庭院;主题街区吸引来13个台湾品牌、14家台企;民宿突破15家,餐饮、摊位等增加到28个;“海峡乡建乡创家园”——两岸交流合作的新起点在雄江镇落成;多功能共享空间达31个;“雄江有好市”品牌更是每年吸引游客达65万人次,259名“首来族”学生成为“常来族”,地方财政收入较2021年增长率达155%,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雄江镇通过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大投资,成功实现公共空间提档、人居环境提质、农房品质提升、产业发展提级、运营管理提效,是探索两岸融合发展道路上一次大胆又成功的实践。”县闽台乡建乡创(闽清样板县建设)工作指挥部副指挥长、县政协副主席严炜有感而发。
感情真了
心灵距离“亲”起来
“欢迎台胞台属来梅创业发展,为闽清经济社会发展献上‘台湾’经验。”日前,在县政协组织走访看望回梅创业的台胞台属时,县政协副主席黄道立热情说道。同时,他希望,乡镇政府要加强服务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今年以来,闽清县政协深入开展“让政协走进台胞,让台胞走进政协”专项活动,制定《“让政协走进台胞 让台胞走进政协”专项活动方案》,将“双走进”活动任务分解到各专委会。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纷纷带领政协委员,深入梅城、梅溪、白樟、金沙、上莲、塔庄、雄江等乡镇开展走访调研,送政策入企、送服务到人,助力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建设。
此外,闽清县政协还推荐一名副主席担任县闽台乡建乡创(闽清样板县建设)工作指挥部副指挥长,连续两年将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协商和民主监督计划,邀请政协委员和台商台青共同参与,建言献策,画好融合发展最大同心圆。
真诚是光,照亮的是闽台融合发展的道路。县政协的真诚深深打动了在梅创业的台胞们,刘兴顺就是其中之一。他主动走进政协机关,与委员结对交友,共话发展。“对家乡的深情促使我在耳顺之年回故乡创业。这些年县里对我们台商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出台了不少惠台政策。县政协还多次送政策上门宣讲,让我们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刘兴顺饱含深情地说。如今,他的企业也成为福州市龙头企业、市级农业示范基地、福州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闽清县科普教育基地,他的不懈努力也为闽清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交流多了
两岸文化“热”起来
“游田了!”今年6月,一场传统民俗活动——张圣君“游田了”在金沙镇热闹上演,引来两岸上千名信众一同参加。
“海峡两岸同根同祖,乡音相近,文化相通。张圣君信俗文化在海峡两岸拥有广泛的信仰基础,岛内专祀张圣君的宫观就有近千座。而闽清金沙是张圣君祖殿所在地和信仰发祥地,保护弘扬信俗文化,对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县政协常委、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黄伟如介绍道。
在2023年召开的县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县政协委员纪利得就以“弘扬圣君文化,促进两岸同胞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主题发言,提出打造张圣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挖掘圣君文化等5条建议。陈亨贵、高瑛婕两位委员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提交《关于规范金沙张圣真君祖殿管理机构的建议》提案,为塑造闽台共同文化情感、增进心灵契合起到积极正面作用。
此外,今年7月,县政协还带领民族宗教界别委员前往仓山区陈靖姑故居联系点学习交流,致力于将信俗文化作为闽台沟通交流的桥梁,增进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融合有好处、闽台亲上亲”。
“‘情’源于‘通’,越往来,越热络。今年县政协在已有的7个政协委员联系点和3个在榕政协委员联络站的基础上,新增设立省璜镇璜溪仙观信俗地、雄江镇海峡乡建乡创家园、上莲乡心上莲礼乐馆等3个委员联系点,为台胞台青参与政协‘梅好协商’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县政协将始终坚持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向同行,持续出实招、亮硬招,破解县级政协‘两个薄弱’问题,继续着眼两岸融合发展工作开展协商监督,积极推进政协委员与台胞结对交友,用心用情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让梅台融合成为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生动实践。”闽清县政协主席郑晓春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