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创建“信用资产数据库”破解规模台企涉诉困境
■通 讯 员 王小宝 张梦园
蔡香羽
融媒体记者 王 舒
本报讯 台企遇到经济诉讼,可能面临资金冻结的困境。为助力企业“轻装上阵”,近年来,淮安依托全省首创的涉台纠纷调处中心,探索创建“规模台企信用资产数据库”,健全完善备案评估、实质审查、风险预警机制,帮助企业把资信价值转换为现实红利,为促进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和台资高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这个方法好,资金没有被冻结,生产也不受影响。”不久前,我市一家台企因经济纠纷被告上法庭,原告向法院申请冻结资金。淮安经开区法院审理后发现,该企业固定资产充足、信用良好,决定变“冻结”资金为“活封”资产(封条贴在机器背面),既不影响企业生产,又充分保障原告权益。这一人性化举措让该台企负责人感激不已、连连称谢。
企业经营千头万绪,产生经济纠纷在所难免,一旦遭遇财产保全,会导致资金冻结、商誉受损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为此,市中院、市台办、淮安经开区法院创建“规模台企信用资产数据库”——由企业自愿向法院备案资产,并作出如实备案、财产变化及时告知和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承诺。多部门联合审核备案资产和企业资信情况,同意入库的,为其提供建立企业基本账户“保护仓”和保全财产置换等服务,实现不保全和涉案标的自动履行的双赢局面。
“用资产代替资金,解除企业后顾之忧。”江苏和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张振说,企业加入“规模台企信用资产数据库”,减少了纠纷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让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搞发展。
据了解,自2023年“规模台企信用资产数据库”创建以来,淮安经开区法院利用该数据库对17件涉规模台企保全案件依法予以驳回、置换、释明撤回,为企业释放保全金额3650万元,工作经验获省法院《信息简报》推广。
市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继续围绕台商台企的现实需求,结合司法实践,为台商台胞提供更具温度、更可预期的司法服务,同时推动多部门联合让这项工作惠及至更多资信良好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