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广西活力无限——海峡两岸媒体记者走访广西侧记
11月3日至8日,参加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采访报道的两岸媒体记者,走进南宁、北海、钦州等地考察采访。和谐团结的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两岸媒体记者们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让两岸受众进一步了解历史与现代交融、生机与活力充盈的广西。
探寻多民族社区“幸福密码”
11月4日,两岸媒体记者来到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该社区常住人口2.7万人,居住有汉族、壮族、苗族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30%。多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如同家人般温暖和睦、互帮互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5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们在一起生活,像大家庭般团结,这里肯定有社区基层治理的秘诀。”《人民日报》记者任成琦说。带着同样的好奇,记者们采访了蟠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雁琳。
“在城市,社区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空间,是对一个地方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直接的纽带。”刘雁琳说,为了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而且融得进、过得好,社区党委秉持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六共”社会条件,并广纳党员、物业、民警、律师等社会各界志愿者,共建“1+1+1+N”网格基层治理体系,定网、定格、定人、定责,为各族群众提供敞开式、零距离便民服务。
在社区生活过得好不好,居民最有发言权。75岁的蟠龙社区居民杨燕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在这里生活5年多了,社区每周都组织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等活动,各族居民积极参加。这里环境好、设施齐全,社区氛围和谐。生活在这里,我感到很幸福。”镜头里的杨燕芬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台湾导报》记者蔡淑娟边听边记边问。“在基层社区治理上,两岸有很多相互学习与合作的空间。”她说,希望大陆的民众多去台湾走走,台湾的民众也多走进大陆社区了解接地气的生活。
“社区是观察百姓生活的一个窗口,广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确实走在了前列,在蟠龙社区我们看到了壮美广西的新风貌新气象。”任成琦说。
领略广西悠久灿烂的文化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让人流连忘返;在钦州刘永福旧居,民族英雄刘永福抗法和抗日的故事让人心潮澎湃;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各种珍贵的展品诉说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广西悠久灿烂的文化,给两岸媒体记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1月5日,两岸媒体记者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深入了解多姿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馆内藏品5万余件(套),包含铜鼓、纺织品、金银器、石器、竹木器、陶瓷器、化石标本、纸质文物八大类别。《台海时刻》记者杨杉的摄像机时而对着娓娓诉说的讲解员,时而对着琳琅满目的展品。神秘的宁明花山岩画、古朴的云雷纹大铜鼓、色彩斑斓的壮锦,在他的镜头下呈现惊人的美丽。
在钦州刘永福旧居,讲解员刘先慧是刘永福第五代后人,怀着对祖先的崇敬之心,她的讲解真挚动人。听说此行有台湾来的记者,刘先慧高兴地说,她曾到访台湾,实地了解刘永福抗日保台的故事。作为讲解员,她也接待了不少来自宝岛台湾的乡亲,“听我讲解刘永福的英雄故事后,很多台胞都和我互加微信,经常联系。”
“来自钦州的客家人刘永福,与台湾有着很深的渊源。”台湾《民众日报》记者蔡子豪说,刘永福旧居门头的匾额、墙上的绘画、门前的对联,都留下了历史与时代的深刻烙印,让游客们驻足观赏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刘永福波澜壮阔的一生。
“刘永福旧居是广西对台交流基地,希望它能联结两岸人民的共同情感。”中国新闻社记者蒋雪林说。
11月8日,走进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中国新闻社记者翟李强用镜头记录从合浦汉墓出土的精美文物。波斯陶壶、罗马玻璃碗、红花玛瑙串珠……这些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地中海等地区进入中国的舶来品,见证了合浦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对外通商史。
感受蓬勃发展的向海经济
热火朝天的平陆运河建设现场、设备先进的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钦州、北海,两岸媒体记者用镜头和纸笔记录、传播广西蓬勃发展的向海经济。
在平陆运河青年枢纽建设现场,两岸媒体记者就平陆运河建设给大陆西部地区物流带来的便利性、运河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环境等,采访了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部部长何俊辉。
何俊辉告诉记者,平陆运河建设以“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为目标,致力于打造绿色工程,以最优生态保护,构建工程与自然融合共生典范。平陆运河开工前,项目对施工红线内以及红线两侧50米范围内蚝排、蚝桩组织迁移,减少施工对周边大蚝的污染;为了让水生鱼类和陆生动物在运河建成运营后顺畅回家,建设方在青年枢纽泄洪闸口专门设置了鱼类洄游通道,并将在马道枢纽上建两条动物通道,以保障区域内豹猫、松鼠等陆生动物的繁衍需求。
“平陆运河开工时我编发了多篇报道,一直想目睹这一世纪工程。运河开工建设不久,我有机会来到这里,那时的青年枢纽建设现场到处是货车和挖掘机,多个山头变成工地。”蒋雪林感慨地说,“如今再次探访青年枢纽建设现场,看到运河枢纽雏形初现,建设速度之快令人振奋。”
《台湾联合报》记者陈湘瑾对平陆运河建设做了深入报道,向台湾受众详细介绍了工程项目体量之大,如何在确保安全品质的情况下加快施工进度。
11月7日,两岸媒体记者来到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通过屏幕,整个码头的面貌一目了然。“码头采用了全球首创U型布局,对比传统模式,作业效率提高约30%,操作人员减少了90%。这里还是全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堆场后方毗邻铁路中心站,集装箱可以通过码头自动化设备高效转运,实现海铁联运‘下车即上船、下船即上车’的无缝衔接。”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总经理助理兼操作部经理周垂剑的介绍,激发了记者们的新闻敏感,纷纷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采访。
在北海市兴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记者们十分关注中国鲎的养殖、保护和科研利用等情况。“该公司每年坚持把人工养殖的中国鲎放回大海,让这一古老的种群得到更好的繁衍生息,在发展向海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值得称赞。”《台海时刻》记者钟诗悦说。
翟李强采访华电蓝水海洋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时,了解到这是由华电广西能源有限公司在北海投资约35亿元的项目,将建设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海上风电换流站制造基地和漂浮式海上风电制造基地,预计实现年产值30亿元、年税收1.1亿元,他由衷地说:“广西向海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