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传承“两路”精神】两岸青年重温川藏公路燃情筑路史:雪域高原上的精神之花永不败

2024-10-22 14:4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21日,由40余位两岸媒体记者、自媒体人组成的采访团来到川藏公路博物馆,重温川藏公路燃情筑路史。(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宁 摄)

  中国台湾网雅安10月22日讯(记者 李宁)“为修筑川藏公路,有3000多名军民牺牲,相当于每一公里路都有一至两位英烈守护。”讲解员的话如一块重石,猛地压在两岸媒体人心中。

  10月21日,以“寻美川藏线”为主题的第五季“掌上蜀show”两岸新媒体体验采访活动在雅安启动。在踏上318川藏线探寻极致美景之前,由40余位两岸媒体记者、自媒体人组成的采访团首先来到川藏公路博物馆,重温天险之路修筑的燃情岁月,感悟“两路”精神隽永内涵。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今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70年前,十多万筑路大军顶着环境极其艰险、工程极其艰巨、生活极其艰苦、施工极其艰难的恶劣条件,咬着“把公路修到西藏去”的坚定信念,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在雪域高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4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世界奇迹,并孕育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博物馆中的一张照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悬崖峭壁间,战士们身绑麻绳,脚踩云梯,抡锤凿石……

  “当年物资匮乏,没有替换物品,麻绳使用过久会被割破,一旦麻绳断裂,一个班的战士就全部坠落崖底,粉身碎骨,成为烈士。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讲解员的一席话让大家纷纷陷入思索。

川藏公路博物馆内展出的图片。(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宁 摄)

  “这是一条由血和肉铸成的逐梦之路,让更多的人、物资可以进出,精神令人敬佩。”来自阿里山的姑娘、台湾青年博主吴冠颖在参观后发出如此感慨。她希望,在接下来的行程中,不只是单纯地体验美景,而是用心感受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用双眼与双脚感受这份伟大。

  来自台湾的徐铭鸿亦是第一次了解到“两路”精神,这场参观同样给他带来很大触动。“原来‘两路’精神是代表我们不畏艰难,只为目标一路前行,它包含了勇气、毅力、牺牲以及团结、合作、互助等等精神,蛮振奋我的。”平时喜欢挑战自我的他,表示这些品质正是自己日常所需。

  曾经面对港珠澳大桥惊叹“超级工程”的徐铭鸿,也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中国很多不可思议的建设,都是通过‘两路’精神延续下去的。”参观结束后,他送给自己一句话: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川藏公路博物馆内展出的图片。(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宁 摄)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70年前,十多万筑路人用血汗在雪域高原孕育出“两路”精神之花;今天,新时代的中国人没有忘却昔日艰苦岁月,而是立志接好接稳接力棒,让“两路”精神之花持久绽放。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建设管理处干部陈跃告诉记者,为加速川藏地区交通建设的发展,四川当前建设了一批“世界级超级工程”,包括已建成的雅康高速、汶川至马尔康高速,以及正在修建的康定至新都桥高速,下一步还要建设直达西藏的川藏高速。

  “世界级超级工程”有何特殊之处?以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来说,主桥1100米,耗资10亿元,相当于一米耗资100万。“这对当时修建川藏公路的老同志来说,是不敢想的,国家花了这么大力气来修,从经济上看不划算,但为了人民的幸福、区域的发展,我们认为是非常值得的。”陈跃说。

  事实也证明,这是一项修到群众心坎儿里的惠民工程。2019年,雅康高速全线通车,据统计,通车后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旅游人数以20%—30%的速度逐年增长。

  “人去得多了,群众赚钱的路径就多了,开饭店的、开宾馆的,生意纷纷来了!早上还在山上采的松茸,下午就送出去了!稀有资源被送出来,传统风土人情走出来,大家的荷包鼓起来了!” 陈跃开心地说。

  今年81岁的曹洪基老人,曾于1964年参与在甘洛县乌斯河区的皇(木)越(西)公路改建工作。人生走过大半,回忆过往,修路已是他人生中无法忘却的一段记忆。他仍记得,那时候每完成一段工程后,大家都要庆祝一下,非常有成就感。“当年路上灰尘大得很,通过大家的努力,现在已换成沥青路面。交通发达了,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说起修路给乡亲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作为一名老修路工人,曹洪基充满了自豪。

  时光荏苒七十载,“两路”精神代代传。如今,曹洪基的儿子、孙子也纷纷加入了筑路工作,成为了“路二代”“路三代”。谈及对后辈们的期望,老人说,“希望孩子们好好工作,圆满完成国家交代的任务。”

[责任编辑:黄晓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