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两岸记者甘肃行|从一座馆、一条河、一碗面看两岸文化联结

2024-06-21 19:1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国台湾网甘肃6月21日讯(记者 李宁)“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2000多年前,伴随着往来商队的驼铃声,川流不息的人流跨越高山大川、荒漠戈壁,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地段,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见证并记载了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陇台经贸文化交流月“说如意甘肃——海峡两岸媒体人走进白牦牛故乡”主题活动启动两天来,两岸媒体记者前往甘肃省博物馆、黄河楼、牛肉面博物馆,瞻华夏文明之璀璨、观黄河奔腾之壮观、品中华饮食文化之独特。穿越时间长河,两岸同胞在甘肃与历史对话,在一座馆、一条河、一碗面中看见两岸文化联结。
  打卡甘肃省博物馆:两岸文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博物馆,浓缩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认识一座城,先从博物馆开始。
甘肃省博物馆。(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宁 摄)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珍藏文物丰富,时间跨度大,是追寻丝绸之路文化的必去之处。虽然正值工作日,但馆内人潮涌动。
  三足腾空、昂首嘶鸣、跑起来呈现顺拐状的“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呆萌可爱;青铜牦牛双目圆睁、嘴颌半张、粗犷雄浑,极具高原文化特色;一件件彩陶图案多样、题材丰富、花纹精美,充满艺术张力……漫步在甘博,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仿佛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
  “我觉得甘肃人民很幸福,有这么一个内容丰富精彩的博物馆,随时可以来逛逛,进行沉浸式学习,相信对中华文化会有更深的认识。”台湾记者陈丽华在参观后忍不住感叹。
甘肃省博物馆内的“铜奔马”。(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宁 摄)
  陈丽华表示,这里展出的文物与台湾岛内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先人留下的文物之美,让人伫足流连。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我觉得两岸的文化是相通的。”
  据甘肃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甘博也积极与台湾省展开交流合作,如2018年曾在台湾高雄、南投等地举办“守望精神家园——第五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甘肃非物质文化展览活动;2017年与2018年的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互联网+丝绸之路文物文化IP设计产业对接会上,甘肃作为主宾省份赴台展示丝绸之路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2010年在台湾推出的“英雄再起——大三国特展”上,甘博馆藏文物“铜车马仪仗队”赴台展出,吸引众多台湾民众前往参观。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铜车马仪仗队”(复制品)。(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宁 摄)
  “在交流中感受到了台湾文博者的热情与亲切,与他们在工作中的专业。同时,也感受到台湾同胞对于中华文化深深的热爱,以及想要深入了解中华文脉、最新考古发现成果的强烈需求。” 该负责人说。 
  他透露,当前,来馆参观的游客中不乏台湾同胞。甘肃省博物馆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象外——台湾现当代陶艺展》,将精选甘博馆藏彩陶、西夏瓷及台湾省多名陶艺家创作的120余件陶艺佳作。两岸将再次联手,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只要是华人,黄河就是他们的母亲河”
  黄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哪怕是单单提起这两个字,在中国人的心头也会涌出别样情感。
  “黄河之滨也很美。”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这里,黄河被形容为“像乳汁一样”抚养人们长大。坐落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黄河沿岸的黄河楼,近年来,成为游客了解黄河、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两岸媒体记者登顶黄河楼,观看黄河奔流的壮美景观。(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鑫 摄)
  登上黄河楼顶层16楼,抚摸栏杆北望,黄河水在下方汩汩流淌,气势磅礴,颇为壮观。
  “原来黄河水真的是黄的,很震撼!”第一次实地见到黄河的台湾青年阿雅感到很新奇,望着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她内心深处的记忆仿佛也被碰撞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她想起曾经在课本上学过的这首描写黄河的诗句。
  “以前只在课本上看到过黄河,虽然对它的名字很熟悉,但因为遥远又感到很陌生,这次能近距离地看黄河,就像梦寐以求的偶像活生生站在眼前。” 阿雅激动地说,“黄河滋养沿岸的人们,并孕育了很多文明,对我们来说就像大地的母亲。” 
  黄河日夜奔腾不息,滋养着华夏大地,演绎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精气神。对黄河的深厚感情,深植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黄河穿兰州城而过。(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宁 摄)
  两岸记者参观黄河楼的当天,碰上从西安来甘肃旅游的李先生,他特意到黄河楼参观,只为一睹黄河之滨的壮美风光。
  “黄河,母亲河嘛!” 李先生满含深情地表示,中国人对黄河感情深厚,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就是从黄河流域发源。“两岸都是中国人,黄河是大家共同的母亲。哪怕在全世界,只要是华人,只要带上‘华’这个字,黄河就是他们的母亲河。” 他说道。
  一碗牛肉面 牵动两岸同胞味蕾
  兰州人的一天始于一碗牛肉面。当太阳悄悄露出脸庞,大地换上金装,兰州人的一天便开始了。街道旁,“牛肉面馆”是最不陌生的存在,来上一碗牛肉面,倒入辣椒油,夹起一筷入肚,崭新的一天可以就此开始,劳累的一天也可以在此结束。
  而千里外的台湾,同样也分布着众多“牛肉面馆”。台湾的牛肉面来自眷村,当年漂洋过海的老兵为了养家糊口,将这碗带有家乡味的牛肉面在台湾传播开来。
兰州牛肉面博物馆的师傅制作拉面。(中国台湾网记者 叶春禄 摄)
  “早就听说过兰州牛肉面,今天第一次来吃正宗的。一边吃牛肉面,一边看表演,太有趣了!”在兰州牛肉面博物馆,台青阿玮不仅走进后厨近距离观看拉面师傅们现场拉面,还获得师傅一对一专业教学。
  带上围裙,跟随师傅拿起面团,再将面团揉成长条,两手握住两端,向两边抻开,随着“啪”的一声,手中的面开始变细变长……一番操作下来,阿玮对拉面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是‘谁知碗中面,条条也辛苦’。” 他笑着说道。
  在阿玮看来,兰州牛肉面和台湾牛肉面除了粗细分类不同、作料有别,都是一样美味,“尤其是汤头,一口下肚,哇!很温暖的感觉,就是家乡味。”他兴奋地表示,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尤其是八大菜系,根本吃不完,这几天在大陆一定要再多品尝几道。”
  说起带台湾徒弟,现场指导阿玮拉面的兰州林和宫牛肉面培训学校校长贾相合毫不陌生。光是去年的五月、七月、九月,就有80多名台湾同胞到他们那里学习拉面,“学得很认真,因为台湾也有牛肉面,他们大部分都是回去开店,一部分人当作一门手艺学习。” 贾相合说道。
贾相合(中)指导台湾青年制作拉面。(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鑫 摄)
  他介绍,这些年来,学校跟台湾的牛肉面协会有过多次交流研讨,效果非常不错,“大家语言相通,交流起来不存在任何障碍。通过牛肉面的交流,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谈及未来是否想去台湾传播兰州牛肉面文化,贾相合毫不思索地给予肯定回答。“牛肉面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希望这一碗面作为桥梁,把两岸联结在一起,最终实现两岸融合。”他动情地说。
  一座馆、一条河、一碗面,处处体现着两岸割不断的文化联结。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它如一条彩带,穿越海峡,将两岸紧紧串联。期盼同受中华文化滋养的两岸同胞,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携手共创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责任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