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千禧:以《我的祖国》为主线,真情投入创作两岸有温度的小故事
两人鞠躬,后头的布幕开始放映,鸿博儒走到钢琴处,林宝君站在舞台中央靠后。鸿博儒弹响第一个音,底下老人们跟着吟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253日 内 比赛场地上(《一条大河波浪宽》剧本节选)
中国台湾网北京3月28日讯(记者 常凯特)在林千禧以现实生活中“两岸婚生子女”为原型及灵感创作的剧本《一条大河波浪宽》中,主人公、两岸婚生子女林宝君用小提琴演绎了一曲《我的祖国》。
如泣如诉的琴声直抵心扉,林宝君的演奏让在场的台湾外省老兵们感动不已,或许他们的情思,已随着音符,回到了远在海峡彼岸的故乡山川,看到了山河依然无恙。
林千禧于贵州留念。(中国台湾网 发)
“我也是两岸婚生子女一份子,以自己和身边人故事为原型创作了这个剧本,希望将自己观察、体会到的现象转变为创作。”就读于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传承传播专业的台生林千禧说道。
“第一次觉得原来投入情感的写作,是那么有魅力和有温度的事情。”在她的笔下,无数条大河正裹挟着情愫奔腾而来、滔滔不息,奔向民族光明的未来。
“我用一首歌做故事的主线,那首歌是《我的祖国》。”
林千禧的名字充满时代烙印。
“我出生那年,正好是2000年,爸妈给我取名‘千禧’,名字就暴露了我的年纪。”
在宝岛台湾学习、生活了6年多后,林千禧随父母再回到广东读高中,辗转往返于两岸之间,那些日常中的小故事,伴随着林千禧成长。
“我本科专业是编剧,毕设时要创作剧本,评审老师了解到我的身份后,建议我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既有创作冲动,又畏于庞大、复杂的议题,林千禧陷入纠结。
林千禧的本科毕设是剧本《一条大河波浪宽》,讲述了两岸婚生子女林宝君跟随父母从大陆回到台湾读书、生活发生的诸多故事。图为林千禧毕设《一条大河波浪宽》的答辩现场。(中国台湾网 发)
为了让写作素材更丰富,林千禧采访了身边很多朋友,在聆听、感受和反思中将大家的故事集纳在一起。
“一个虚构人物可能会融合现实中三、四个人的故事。比如社会阶层,两岸婚姻家庭身份认同,二婚财产分配……小人物的故事,才真实。”
6万字,“沉甸甸”的成果,凝聚着林千禧的点点心血。在大量取材于真实生活的前提下,她为作品倾注了很多浪漫主义情怀。
当二人为眷村老人们演奏《我的祖国》时,他们皆泪流满面。
“我用一首歌作为故事主线,那首歌是《我的祖国》。”
故事的主人公林宝君跟随父母从大陆回到台湾读书,她在小提琴社,结实了在台湾眷村长大的鸿博儒。
当二人为眷村老人们演奏《我的祖国》时,他们皆泪流满面。
“对我来说,毕设不只是在简单讲一个故事。”林千禧说,自己会为故事中的人物感动,很多时候是“一边写、一边哭”,“再回看某些片段,会为自己感到欣慰。”
“真心去创作,这种感觉,就是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与众人分享。”
“看到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我心中油然而生出自豪感。”
作为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传承传播专业的首届研究生,林千禧希望能在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走得更远。
林千禧曾到山东参访孔府、孔庙并参与祭孔大典。图为林千禧参访时留念。(中国台湾网 发)
“其实,在年轻人中,影视剧作品和游戏都是最常见的传播载体,如果能与中华文化文化完美融合,年轻人的接受度会更高。”
“我去年8月底去延安游玩,有幸观看了剧目《重回延安》。剧中讲了小人物为理想,历尽千辛万苦,爬雪山、过草地,终于走到延安,最后一幕是红旗降下来,他伸手去抚摸它。”
“我特别喜欢这一幕,可以激起我心中的情感,即使不了解这段历史,只要跟着这个人物走进去,会被带入那种情感的氛围中。”
林千禧于新疆喀什留念。(中国台湾网 发)
好的作品能激荡人心,洗涤灵魂。
林千禧说,她有一个小愿望,就是把自己的毕设作品拍出来。
“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作品在讲好中国故事,在传递中华文化,我从心底感到骄傲和自豪。希望自己记录身边真实的小故事,描绘两岸融合发展的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