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甘肃行丨铜奔马萌动两岸,牛肉面连通海峡,台商扎根大西北践行民族情怀
中国台湾网7月18日甘肃武威讯(记者李柏涛 常凯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甘肃,这颗丝路上的明珠,正乘着“一带一路”的浩荡东风,从历史深处走向海峡对岸,也将再次走向世界。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团参访甘肃省博物馆 (中国台湾网 发)
7月17日,“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前往甘肃省博物馆、牛肉面博物馆、甘肃正文菌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访,来自两岸的43位记者感受甘肃悠久历史,品尝特色美食,了解产业文化,见证发展新成就,用文字与镜头记录陇台深厚情谊。
“绿马”出圈,甘肃文化底色在两岸闪亮
“玩偶怎么做到又抽象又形象的,太可爱了,谁考虑过‘燕’的感受哈哈哈!”来自台湾的媒体人对着甘肃省博物馆火爆一时的文物IP“马踏飞燕”(即“铜奔马”)玩偶笑道。
作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铜奔马”呆萌可爱、自带喜感,在尊重文物原型特点的基础上,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推出了众多有趣的创意产品,引得两岸记者连连称赞。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接受两岸记者采访。 (中国台湾网 罗凯玲 摄)
“我们在文创产品上花了很多的心思,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特别是‘绿马’(指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向记者们分享该馆设计的文物IP微信表情包。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也被称为“马踏飞燕”)。图为媒体在拍照留念。(中国台湾网 李柏涛 摄)
“我们博物馆的定位就是‘交流’,开放、包容是我们的特征……甘肃省博物馆与台湾省的交流比较多,我们曾在台北、高雄办过彩陶展,后来又参展了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台北历史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英雄再起——大三国特展’等等。”贾建威说道。
“希望两岸未来能联合起来做深度的文物展览,让文物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推出的“绿马”玩偶,吸引记者驻足。(中国台湾网 李柏涛 摄)
“让台湾同胞在家门口,吃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您从1997年开始做拉面!那个时候我都还没有出生。”台青林惟纲感叹道,他举着手机,认真地跟拍拉面师傅的一举一动。
在兰州牛肉面博物馆,记者们现场学习拉面制作,体验中华美食的制作全过程。
“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我愿意奉献一生,把传统手艺传承下去是我们的使命。”兰州牛肉面传承人马海帆动情地说道。
马海帆接受两岸记者采访。 (中国台湾网 常凯特 摄)
“我最近带了两位来自宝岛台湾的学徒,经过一个月的学习,现在已经学成出师了,他们基本上掌握了拉面、煮牛肉、炸辣椒的方法。只要有用心的话,牛肉面在哪个地方都可以做。”
“我从事牛肉面这个行业二十多年了,带出来的徒弟很多,都是无偿的……我希望把牛肉面文化和记忆传承下去,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希望台湾同胞也能在家门口吃一碗地道的、热腾腾的兰州牛肉面。”马海帆憧憬着。
兰州牛肉面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甘肃省民族企业联合商会会长,也是兰州牛肉面博物馆创始人马有林表示,很多台湾同胞到甘肃旅游时,皆会到店中品尝一碗特色牛肉面,“他们对兰州的美食文化赞不绝口。”
马有林也透露,他心中有一个更大目标,想把兰州牛肉面的制作技艺推广至宝岛台湾,“我想在台湾也建一所兰州牛肉面培训学校,”也希望三年之内,在各方条件具备之下,在岛内开一间有品质和规模的兰州牛肉面店。
台商扎根西部余20载,打开民族情怀
“我是1999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来到甘肃考察。”兰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钱建华说道,“到了甘肃之后,就对这里产生了情怀……我决定在这里扎根。”
目前,由钱建华参与经营的甘肃正文菌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属台资独资企业,主营品种包括小黑平菇、姬菇、金耳、秀珍菇等。2022年全年销售额达到800万,为周边贫困户带来每月不低于3000元的收入。
钱建华接受两岸记者团采访。 (中国台湾网 罗凯玲 摄)
在采访中,钱建华呼吁两岸记者,利用此次机会深入了解甘肃历史和发展脉络,体验当地丰富文化。
“甘肃早晚温差大,非常适合农业水果蔬菜种植,而且国家在西北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强,欢迎台湾同胞来甘肃投资。”
“愿两岸早日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甘肃正文菌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古浪县的养菇大棚。(中国台湾网 李柏涛 摄)
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中国台湾网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更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之地,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包容,未来也将见证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