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载山河悠远文脉 拨亮中华民族文化灯火
2023-07-15 16:5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编者按】
6月29日-7月8日,由云南省台办主办,丽江市台办、迪庆州台办承办的第5届云南茶马古道摄影纪行体验营成功举办。来自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云林科技大学等10所大学的近30名台湾师生重走茶马古道滇藏线,以相机镜头捕捉茶马古道上雄奇险峻、风景绝美的自然景观,以亲身体验感受云南纳西族、藏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此行,台湾师生不仅领略了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更是借此机会缅怀茶马古道历史、记录茶马古道变迁、探寻茶马古道精神。
【正文】
“丽江雪山天下绝,堆琼积玉几千叠。”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7月8日,第五届云南茶马古道摄影纪行体验营闭营仪式在云南香格里拉举行。闭营仪式上回顾播放了历届茶马古道摄影活动的历程和作品剪辑,营员们则分享了此次活动的摄影作品和心得感悟。
从丽江大研古城到束河古镇、从东巴文化研究院到茶马古道博物馆、从《印象丽江》到尼西村黑陶作坊,璀璨的云南民族文化像一根线,串起来散布在这片高原的颗颗明珠。营员们有的旁征博引,运用中国古诗词对作品进行解读和点缀,有的则借用文化解构的观点拆解所见所闻,彰显了茶马文化的历史厚重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五届云南茶马古道摄影纪行体验营闭营仪式上,营员们分享摄影作品和心得感悟。(中国台湾网 赵路 摄)
文化形式:
以文字注脚美景,一词一句皆有过往
一路走来,素有“活着的象形文字”美誉的纳西族东巴文字颇为震撼。透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897种、11大类东巴古籍文献,透过镜头下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的一个个象形文字,营员们看到文字的起源、生发、衍化的最初轨迹,了解到纳西族历史文化和纳西人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感悟到千百年来纳西族的繁衍生息和传承演变。
一路走来,承载着平凡却珍贵的祈愿文字散布不同场域。透过这些不同符号、不同种文字,营员们感受到了世间最真挚的愿望与祝福。“将心之所愿留在虎跳峡。”“滚滚长江连载着许多人的愿望。”“写满藏文的彩旗被风不断吹诵着,祝福城市的未来。”拍摄者曾如此解读镜头之下的祈愿。
一路走来,有旖旎千里的山脉,有呼啸而过的江水,有日照金山的美景,有震撼人心的传奇。营员们以“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赞叹自然之壮阔,以“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感慨爱情之唯美……
赶赴一场山河之约,慢品万般文字之美。茶马古道已存千年,更是历经多次变革,昔日文字承载,今有影像记录,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而今天,台湾师生不仅通过纪实摄影记录了古道的点点滴滴,也经由不同的文化形式,见证古道在不同时空脉络下所拥有的样貌。
文字的底蕴力透千秋传载至今,一字一句一笔一划长留天地,影像的魅力囊括点滴记录瞬间,一光一影一动一静皆有故事。当文字与影像在今日交会,文化的形式与载体便已不再重要,其内涵在一光影、一字句中碰撞、融汇,成为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桥梁,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台湾学生镜头下的东巴文古籍。(中国台湾网 发)
文化解构:
从文化之元素窥文化之全貌
千百年来,巍峨的玉龙雪山脚下,有这样一个民族,叫纳西族,他们保留着世界上唯一的走婚制度,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今天,同样在玉龙雪山脚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印象丽江》以红土为台,以雪山为幕,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将生命的真实与自然演绎得淋漓尽致。
台湾学生镜头下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印象丽江》。(中国台湾网 发)
《古道马帮》《对酒雪山》《天上人间》《打跳组歌》《鼓舞祭天》《祈福仪式》……大气磅礴的开场,宏伟壮阔的布景,天上的风和云随时变幻,雪山的山体遮住又露出。“众人齐心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看到团结的力量与民族的震撼力。”亲临这场涤荡灵魂的文化盛宴,营员们感知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文化。
在进入藏区后,一垛一垛的石头堆开始越来越频繁地闯入大家的视野。当地向导介绍说,这叫玛尼堆,藏语称之为“朵帮”,意为垒起来的石头。《玛尼堆与经幡》《为谁而祈福的朵帮》……凝结着信徒们发自内心祈愿的石头成为了营员们镜头下极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之一,“沿路上,我们看见人们堆叠的石堆。这其中蕴含了祝福。”
台湾学生摄影作品《玛尼堆与经幡》和《为谁而祈福的朵帮》。(中国台湾网 发)
“我们从天、人、物、我四个方面来解构这次行程中感受到的云南民族文化。”蔡昀轩是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在闭营仪式的分享会上,他说道,“‘天’可以指信仰、祈愿、符号,‘人’可以指民族、游客,‘物’是植物、动物、自然、食物、城镇、器具等,而‘我’,则有自我成长、自我认同之意。”
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模式》一书中曾言:一文化中,是由多种元素而构成,进行文化研究时,需要解构组成该文化的元素,并以此分类,方能检视其全貌。而营员们从天、人、物、我的角度来解构一路上感受到的云南民族文化,不仅是从天人合一和物我两分的哲学角度来探讨文化内涵,更是从文化元素的角度解构文化形态、窥探文化全貌,以此来领略云南民族文化之美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传承:
清澈的眼眸充满了希望
依山而建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第二小学(下称“德钦二小”)是一所只有十余年校龄的寄宿制小学,但却因锅庄舞闻名。德钦二小的学生99%都是藏族,课间操期间,千名身穿藏族服饰的小学生在操场上整齐列队,伴随着极富藏族风情的音乐跳起了锅庄舞。
台湾学生镜头下刚跳完锅庄舞的藏族小学生。(中国台湾网 发)
学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同样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还有很多第一次来大陆、第一次来云南的营员们。在看完小学生们跳的锅庄舞后,大家纷纷感慨,“看得很感动、很激动。”
拾级而上,仿佛张开怀抱拥抱大山的教学楼矗立在半山腰,一间间教室窗明几净,学生们雀跃的声音仿佛飘在云端。走进教室,营员们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做手工,有做风车的、有做纸青蛙的、有用一次性筷子做玩具“小手枪”的,还有去室外一起做游戏的。
台湾学生和德钦二小学生互动交流。(中国台湾网 孙路路 摄)
“带着小朋友们一步一步折青蛙,一同比赛较劲,每双清澈的眼眸都充满了希望。”营员们在闭营仪式上分享道,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也同样给了营员们莫大的能量。台湾学生和德钦县小学生的互动,实质上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在真挚的面庞和清澈的眼眸中,看到的是民族文化的希望。
第五届云南茶马古道摄影纪行体验营营员与德钦二小学生合影。(中国台湾网 赵路 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中华文化在历史的滋养中愈发历久弥新。无论文化形式抑或文化内涵,无论文化元素抑或文化全貌,无论文化传承抑或文化创新,都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内化为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两岸青年,当从根与脉、源与流中走向未来,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文/孙路路 审校/许辉)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为文化守正创新提供经济基础
云南背一川,无雁到峰前。走进云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延绵不断的大山,而德钦二小依山而建且对面也是山,可以说是四面环山。我们到达德钦二小时正值学校放暑假的前一天,孩子们正开心地搬着一箱一箱的牛奶水果。放眼望去,宽敞明亮的教室每一间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在十年前是根本没有办法想象的。锅庄舞淳朴而热烈,合着远方大山的身影,孩子们真切而懵懂的眼神令我动容。他们脸上的真挚笑容,让我在那一刻明白了乡村振兴四个字落在每一个乡镇、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是怎样的伟大。“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这一刻的生动写照,也是照进大山里那一所所学校、一个个家庭的温暖光束。
[责任编辑:孙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