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桐宇:在大陆拥抱“梦中的橄榄树”,在前行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编者按】海峡荡波,涛音摇曳,悠悠的浪花记录着林桐宇在两岸间无数次往返的身影,也见证着他一路成长的点滴。
“我在云南长大,在台湾读中学,如今到清华大学读书,终算是‘回’大陆了。”“大陆很适合年轻人来发展,这是个有机会、有未来的地方!”
林桐宇参加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节,演唱《七里香》,右一为林桐宇。 (林桐宇供图,中国台湾网 发)
知者也是行者,祖国大陆有“梦中的橄榄树”
“我希望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不想年轻时过得太安逸,大陆的一切都在向好发展,未来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大。”林桐宇认为,大陆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潜力是最吸引他之处。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在大陆求学期间,林桐宇总会抽出时间到大陆各地去走走,为生活汲取养分。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底蕴,只看图片和视频远远不够,要真正走进那里,身临其境去体验。”
“我在成都遇到一个80岁的爷爷,老人家说自己前两天才去成都欢乐谷玩,强烈推荐我也去看看,还跟我详细讲了欢乐谷里值得一看的剧目表演。”
林桐宇当时就被这位老爷爷的那股精气神感染了。“享受生活无关年龄,对于精神富足的追求才最重要。”
“我在大陆遇到的每个人都非常和蔼、友善、可爱。”林桐宇感慨道,“我每到一个新地方,都喜欢和当地人聊聊天,学一学当地方言。旅行就像一次人生纪实,体验越多,收获和感悟也会越多。”
从“解构”到“建构”,在前行中与自己和解
在林桐宇看来,自己的大学生活是一个先“解构”再“建构”的过程。
“周围的同学、朋友们都很优秀,我一开始觉得自己很差,但通过不断地和大家学习交流,我慢慢地重建自信。”林桐宇认识到,只有先找到自身不足,才能进步。“这个再‘建构’的过程,能帮助我和自己对话,减少精神内耗。”
回忆起初来大陆时的“网课岁月”,林桐宇依旧觉得有些遗憾,“疫情期间很多课都是线上进行的,在体验感上还是与面授课有差距。”“但那段时光值得被铭记,因为只有经历过,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他感慨道。
林桐宇作为志愿者参加清华大学紫荆志愿者战疫“清”年突击队,左一为林桐宇。 (林桐宇供图,中国台湾网 发)
对于本专业,林桐宇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法学培养了法律人的独特思维,我在金融相关行业实习,法学背景为我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求学亦是归来,人的一生都在归家之路上
对于常年在外的人,“家”超越了地理上的概念,被寄托了更多情感和意义,有“情”有“爱”的地方,就是“家”的所在。
“在我心中,户籍上的地址并不代表着故乡,我在祖国大陆和台湾都度过了很多宝贵的时光,对我而言他们都是‘家’。”林桐宇坦言,在台湾读书那段时光,回大陆的机会少,这次回来,希望能多陪陪父母。
在林桐宇看来,两岸的不同生活经历,给自己带来许多独特的收获和体验,“我很幸运,因为我在两岸都生活过很长时间,这些经历教会了我换位思考,客观地看待问题,人也变得更加包容。”
每次远行,其实都是为了回到那个称为“家”的地方。“在结束大学生活后,我应该会再次‘踏上旅途’,生活就要不断地去探索,我以后想去更远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或许那时‘家’的含义会更加丰富。”
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主办的纪念汪辜会谈30周年座谈会上,林桐宇有幸作为台生代表出席活动。“我有机会深入学习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在现场也看到了很多台湾朋友分享自己在大陆生活的点滴与成就。”
“我还参加了去年夏天在新疆的台生夏令营,当地朋友们都十分热情地招待我们,祖国大陆多样的民族,多元的文化令我叹服,感觉自己的格局都打开了。”林桐宇笑道。
林桐宇随团赴新疆交流参访剪影,右一为林桐宇。 (林桐宇供图,中国台湾网 发)
“未来,我可能会偏向先就业再升学,积攒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再去读工商管理硕士。”这是林桐宇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在自我对话中收获成长,在远行中寻找“家”的意涵,永远带着一颗赤诚之心,此去不忘来时路,锦花定会开满归途。(完)
策划:李柏涛
联络:常凯特、高嘉鸿
采写:常凯特
审校:李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