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红色青春往事”,还原历史真相
新华社台北3月17日电 题:缅怀“红色青春往事”,还原历史真相
新华社记者章利新、黄扬
在台北六张犁公墓,有处特殊的墓地:一片坡地上凌乱地立着一截截短短的石碑,矮小的坟茔被普通墓葬包围着,虽显清冷但独具庄严。清明节前夕,这里的每块石碑上都多了一束鲜花。
这里是台湾“戒严时期政治受难者墓区”。追思这些受难者的春祭扫墓活动日前在这里举行,约50位幸存难友、受难者家属代表会聚纪念广场,缅怀先烈,寄托哀思。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总会长周弘奇宣读题为《民族复兴、牢记使命》的追思祭文。
祭文言明,在清明时节举办春祭扫墓,是要向继承台湾抗日先辈爱国主义传统,光复后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在台湾地区白色恐怖时期慷慨赴义的先烈,敬吊追思。
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笼罩在白色恐怖中,许多怀抱爱国情怀和改造社会理想的两岸进步人士被当时岛内独裁统治者逮捕,英勇就义,最后被草草掩埋在六张犁的荒山野岭中,牺牲时大多正值青春年华。
直到30年前,这片墓地才被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偶然发现。在这片荒山上,互助会动员上百人挖掘,用时两周清理出4个弃葬区、共约200座墓葬。
今年91岁的王锦松老人每年都来参加祭扫活动。作为当年发现墓区的见证者,他回忆说,30年前这里杂草比人还高,非常荒凉,现在看到的墓碑是逐渐挖出来的,一些遗骸被发现时还戴着脚镣手铐。
王锦松生于台湾新竹,中学时不满国民党当局腐败统治,接触左翼进步思想,1952年加入中共地下组织,不久被捕入狱,被判15年。“在狱中看到很多同志遇难,我心痛但没有害怕,内心有种强烈的使命感。”他告诉记者。
幸存的受难人回忆,很多先烈受刑前高呼口号,表达追求社会进步、国家统一的信仰信念,狱中同志唱着《安息歌》为他们送行。“多年后,看到他们留在照片里的笑容以及遗书,能感受到他们当年是带着民族复兴壮志未酬的心情,慷慨赴义的。”周弘奇说。
在这片特别的墓地,每一个刻在小石碑上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激昂的“红色青春往事”:
林正亨,台中雾峰人,1950年1月牺牲,年仅35岁。他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余为继先父遗志,为国家与乡梓十余年流血流汗,为望国家日趋强盛,同胞得获自由幸福,余已尽心尽力。
张栋材,台湾嘉义人,1953年5月牺牲,年仅26岁。他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写道:儿之夙愿在人民解放也,惜乎中途挫败,竟不能眼见祖国之长成与繁荣矣……
黄荣灿,重庆人,1952年11月牺牲,年仅32岁。他曾任教于台师大,大力推介新兴木刻艺术,曾以版画《恐怖的检查》揭露当时独裁者的残暴。
……
“亲爱的伯父,您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到现在还在发光,您和那些献出青春的先烈们将永远活在两岸人民心中。”远在重庆的黄荣灿侄女黄俭红在线上致辞,追思亲人。
30年来,除难友、家属、研究者偶尔纪念造访外,这片墓地多数时候是沉寂的,土坡滑落、墓石颓倒时有发生。这里的沉寂,折射出对白色恐怖受难者的记忆,长年被掩埋在台湾历史的最底层。
长期以来,“台独”势力企图歪曲、湮灭历史,虚构所谓“台湾主体意识”,然而这批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台湾志士,让“台独”叙事无法自圆其说。对于这段历史和这个群体,需要回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视野中去观照,台湾爱国先辈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理想与牺牲不应被忘却。
“必须要澄清这段历史,因为台湾有一些人出于政治目的,以假乱真,不断混淆历史认知。”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副秘书长张晓霖因为父亲的缘故,投入白色恐怖受难者历史的调查研究,深感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张晓霖说:“历史事实不能磨灭。对现在的台湾而言,先烈们的遗志可能已成为黑暗中的一点星火,但非常宝贵,相信大家会向光明靠拢,所以我们要坚持。”
“我们相信两岸中国人必定坚定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两岸终将实现统一,中华民族必将复兴。”肃穆的祭扫活动中,周弘奇发出追思者的呼声:要感念与学习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共同承担起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
历史真相不容篡改。破除“台独史观”,才能看清历史和未来。对于这段被迷雾遮蔽的“红色青春往事”,台湾著名作家蓝博洲说,受难者们的理想、实践及其背后的精神,需要被今天的台湾年轻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