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迁台文化瑰宝《张胜温画卷》:一段漂泊史 悠悠两岸情
中新社大理7月14日电 题:探秘迁台文化瑰宝《张胜温画卷》:一段漂泊史 悠悠两岸情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幅与《清明上河图》齐名的宋代名画《张胜温画卷》。这幅展现南诏大理国礼佛盛况的画卷,随国民党南迁至台湾后再未能回到故乡,但却延续着悠悠两岸情。近日,2022云台文化寻宝活动走进大理,寻访这一文化瑰宝的前世今生。
《张胜温画卷》为宋代大理国画工张胜温及其弟子们所绘,全长1636.5厘米、高30.4厘米,纸本、设色、贴金、册页装,共134开,分为蛮王礼佛图、法界源流图、十六国大众图三个部分,描绘了628个佛像和世俗人物,与同时代的《清明上河图》一同被誉为“南北双绝”。
《张胜温画卷》的传世经历颇为传奇。其先是从云南辗转流入江南,后又几经易手从民间流入皇宫,成为清乾隆皇帝的珍爱之宝。乾隆对画卷爱不释手,还特地为其写了长篇跋文。
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张胜温画卷》随众多故宫文物一同南迁,以避战火。其间曾短暂停留于贵州安顺,这也是画卷离开云南几百年后,与故乡距离最近的一次。1944年,画卷在重庆展出,轰动一时。辛亥元老李根源在观展后感慨万千,赋诗题名为《胜温集》。
再往后,画卷又继续漂泊,迁至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该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如今,尽管画卷已流至外地,但画里的风光依旧。不论是苍山十九峰的玉带云,还是水波荡漾的西洱河,亦或是怪石、松树、垂柳、花草及民风民俗,仍在自然的画卷中铺展,令众多台湾艺术家在内的海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生活在苍山洱海间的大理人,也依旧在用他们传承了千年的扎染、木雕、银器等工艺,复刻着画卷。
在苍山脚下的“白族扎染之乡”周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树坤、段银开夫妇及其团队,历时数月用扎染工艺复刻《张胜温画卷》开篇乾隆皇帝撰写的序言和“蛮王礼佛图”。光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苍山山峦叠翠的效果,他们就反复实验了若干种针法,最后选中了仿龙花针法中的一种。
“我们的创新,是为了弘扬白族扎染技艺,也是为了让两岸民众更好地了解《张胜温画卷》,传承民族文化。”段氏夫妇如是表示。
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邱毅看来,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张胜温画卷》和扎染版的《张胜温画卷》是一种呼应,也是一种见证。“两岸本是一脉。冀共同传承中华文脉,早日实现统一。”邱毅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