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厦门赤土“蝶变”看台湾青年扎下对大陆认同的根
中新网厦门7月14日电 (叶艺琳)13日下午,记者在厦门市沧江书院看到,精神抖擞的“赤土开心婆婆”西鼓队正气势十足地敲着鼓,期间还不忘变换队形。在阵阵鼓声中,由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主办的“我从对岸来 筑梦乡野中”即“五福临门 社区营造”逗阵欢乐会在厦门市海沧区海沧社区拉开帷幕。
随后,游客们在赤土青年导览队的带领下,走进沧江书院,参观莲塘别墅,驻足倾听老街文化墙前的“铜人F4”的故事,一览赤土“蝶变”。
“2014年,我带着在台湾累积15年的社区营造工作经验来到厦门,与台湾团队参与乡村、社区的改造工作。”当天上午,在第十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厦门市海沧区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佩珍作为台湾青年代表,以“我从对岸来,筑梦乡野中”为题发表了自己的演讲,分享自己在大陆开展社区营造、推动两岸城乡发展交流的工作经历。
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是一家由台湾青年组成的非公募慈善机构,2019年成立后,便在结合海沧实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引进了台湾“先造人、后造物”的社区营造机制,按照“海沧所需、台湾所长”的具体路径开展实践。
三年来,台湾青年扎根海沧,本地村民温情回馈,两岸社区营造观念在碰撞中交融,在交融中共生,推动了城市更新、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两岸融合发展。
“曾经的赤土是大家口中建设‘很难做’的村庄,但我第一天到这的时候,看到了一个阿嬷梳着两个小辫,坐在妈祖庙前对我微笑,那时我便觉得这是一个很淳朴温暖的地方。”活动中,台湾青年王嘉麟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第一次来到赤土时的情景。
王嘉麟是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的一名社区营造员,2018年王嘉麟举家从台湾高雄迁到厦门海沧。2021年4月,王嘉麟被派驻到厦门海沧赤土社,在这个位于天竺山脚下的小村庄中践行乡建乡创。在这个过程中,为凝聚村民的共识,王嘉麟还首创了整个海沧区“绝无仅有”的村民表扬大会。“我们渴望认识村民,村民也需要认识我们,了解我们正在做什么。”
周文考是赤土社土生土长的村民,起初他带领着一帮年轻人成立了七色豆果蔬专业合作社,做过村中闲置土地流转,也尝试集中耕种,还想发展研学观光,但是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其实我只有想法,但很多东西都不懂,嘉麟他们的基金会的社造员来到赤土之后,经过沟通了解,为我们量身定做了方案,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真的非常感谢。”
当前,赤土社在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下,利用本地优势和借力外部资源,研学观光办的风生水起。此外,赤土社街道村容村貌焕新颜,破旧老宅成书香满溢的公益书屋、陶艺馆,“市民菜农”等产业稳步发展,赤土开心婆婆队、青年导览队等队伍唤醒了乡村活力。这个曾经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村庄摇身一变,成为集农业、文化、旅游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基金会进入村庄以后,大家开始融合在一起了。”村民曾美观说道,赤土社成立导览队以后,村民不仅主动对外推介自己的村庄,同时还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把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的工作做得更好了。
修复古厝、激活老旧建筑,挖掘传递在千年文化脉络之下的家族、村落历史,进而建立村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的项目中名为“培根计划”。台青社区营造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探访村民耆老,采集风土民情,发现整理地方珍贵的历史文化。
“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一份意外的收获,‘培根计划’竟然达到了‘双向扎根’的作用,不仅让村民扎下对家乡文化自信的根,更让台湾青年扎下对这片土地认同的根。”厦门市海沧区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佩珍如是说。
据了解,在李佩珍的带动下,前后有已有40多位台胞来到厦门海沧区基层工作,共同搭建两岸城乡发展交流平台。2019年以来,在“闽宁协作”战略的指引下,李佩珍在“培根培力计划”的经验基础上开始到西部深耕,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在厦门累计培训了137位甘肃及宁夏的扶贫干部,已派出台青社区营造员共计11人次到甘肃、宁夏参与西部对口协作工作。目前,3名台湾青年正驻点在宁夏,展开为期14个月的“西部培力”工作。
“台湾从南到北大约380公里,而从厦门到甘肃、到宁夏分别都超过2000公里,我们奔赴的是一场心灵融合的旅程。”李佩珍告诉记者,“台青在大陆工作的步伐变得更加笃定、更加不畏艰难,走得更远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