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台湾规划师李佩珍:我从对岸来 筑梦乡野中

2022-07-13 14:58:00
来源:新华社
字号

  新华社厦门7月13日电(记者肖逸晨、付敏、陈旺)走在乡间的水泥小路上,一侧是排列有序的屋舍,一侧是生机勃勃的绿植,夏日蝉鸣伴着村民悠然的说笑声。在一栋幽静的小楼里,记者见到来自台湾的规划师李佩珍。

  “欢迎来到青礁村芦塘社!这里是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的办公室,我这几年带着台青社区营造员参与村庄的规划建设,还不赖吧。”李佩珍笑着说道,言语间满是自豪。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的青礁村自北宋建村至今已近千年,曾有过“祖孙五代三尚书”“一村二十四进士”的辉煌。而这样一座“闽南进士名村”,也曾在当代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变得颓废荒芜,许多青壮年涌入城市打工,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2014年,李佩珍第一次来到青礁村,参与当地的乡村改造工作,到现在已是第九个年头。“厦门的土地会‘黏人’,这一黏我就留下了。”李佩珍回忆说,这片土地“黏人”的原因,是当年村里一群年轻人“留住乡愁”的朴素愿望。

  “村里一群年轻人喊出‘我们变了,村庄就变了’的口号,这让我非常感动。”李佩珍回忆说,这种质朴的心愿打动了她,于是她选择留在青礁村,用自己在台湾十多年的社区营造经验,帮助他们留住“乡愁”。

  大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一场及时雨,吸引了更多台湾青年加入她的团队,壮大了力量。2019年,在众多关心乡村振兴的专家、学者和机构的倡议下,厦门市海沧区成立了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李佩珍任基金会理事长一职。这家由台湾青年组成的非公募慈善机构让李佩珍团队如虎添翼,帮助他们将这些年总结的乡村振兴成功模式,推广到大陆更多地方。

  “我们开展了‘培根计划’,培育文化的根、地方文史的根,以及风土民情的根。”李佩珍说,当构建起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自然就留住了“乡愁”。

  修复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古厝、深度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开设“乡愁博物馆”……李佩珍和她的团队深入田野村舍间,和村民一同流汗、一同欢笑。随着对村子历史文化的梳理逐步深入,很多村民都惊异于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厚重。

  芦塘书院、光裕堂、举人楼、乡愁馆、大夫第、学仔埕……村中数十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厝,在李佩珍团队的协助下,逐一得到修葺,焕发新的活力。而古厝下沉淀的厚重的历史,也化为肥沃的“乡愁”的土壤,滋养着这里的人们。

  “让我没想到的是,基金会开展的‘培根计划’有了意外收获,‘培根’变成了双向‘扎根’。”李佩珍说,他们帮助村民扎下了文化自信的根,而团队中来自台湾的青年们也无形中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认同,“越是深挖当地的人文历史,我们在这里扎的根就越深”。

  “这群台湾青年确实给村子带来了新的变化、更多的可能性,我们都可以感觉得到。我们看到他们都会主动打招呼、吆喝泡茶聊天,就像是自己家人一样。”在李佩珍团队开展项目的海沧区一农社区下陈社,村民胡卫东谈起这群对岸来的青年人,话语中满是欣赏和亲切。

  “对脚下的土地投入的情感有多深,路就能走多长。在大陆这片土地上,我的‘乡愁’之路还要一直走下去呢。”李佩珍笑着说。

  第十四届海峡论坛正在进行,李佩珍将在论坛期间分享她在大陆乡村留住“乡愁”的故事。“我这次的分享主题是‘我从对岸来,筑梦乡野中’,希望能把自己在大陆找到的‘乡愁’告诉给两岸更多的人。”李佩珍说。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