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勋:一步一脚印丈量澳门——台湾同胞 澳门情缘
人生经历最多的是选择。选择一项技艺、选择一段姻缘、选择一份工作、选择一座城市。《台湾同胞 澳门情缘》中的五位主人公都来自台湾,他们在人生某个重要节点做出果断抉择,来到澳门安家立业、落地生根。若干年过去了,回首当初的选择,他们各自走过怎样的心路历程?
王伯勋正在准备他的下一本新书,内容是关于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研究。
定期出书是王伯勋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他已有两本书在内地出版。
努力10年必有成果
来澳门已经第8个年头,王伯勋实实在在把自己当成了澳门新居民。2014年,王伯勋从台湾来到澳门,受聘于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从踏入澳门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想好了一定要融入澳门的生活和城市发展。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不断跟自己较劲,死磕到底,王伯勋也不例外。
他给自己设立一个明确目标,每年开展一项与澳门相关的课题研究,最终汇集整理出版专著,通过教学和研究服务澳门社会,以此探索在高校研究澳门的可能性。
“来澳门之前,我只知道澳门有两个东西:一个是赌场,另一个是蛋挞。身边台湾的亲朋好友也都跟我一样,对澳门了解很片面。但是自从来到澳门之后,我发现,其实澳门是一个亟待挖掘的宝藏!”
王伯勋带着学生们走进澳门历史城区,在密集而狭窄的街巷中,触摸澳门的“微血管”巷里围,探寻澳门的发展脉络和城市肌理。在王伯勋眼中,澳门像一个沉睡的巨大城市样本,轻易揭开一角,便可能唤醒封尘的历史。融入澳门愈深,王伯勋愈发兴奋不已,他尽情呼吸着古往今来东西南北吹来的多元气息。
“这些年的融入澳门,让我找到了一种可能性,就是我可以通过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串起一个以澳门为主题的研究。”
藉由田野调查方式,王伯勋把整座城市打成横向和纵向的网格,一步一脚印丈量着澳门。他几乎遍访澳门的每一个角落,拍照、记录、搜集历史、整理成书。每一本书中的第一手素材,都是他和学生们共同协作学术互动的科研成果,王伯勋相信,这条路坚持走下去,努力10年必有成果!
“澳门通”打开另一个澳门
长时间研究澳门,启发了王伯勋对这座城市的思考,在《澳门·创意城市与文化设计》一书中,王伯勋提出:澳门若要摆脱博彩业一业独大的现状,将要面对较为复杂的经济议题。以多元并进的策略发展不同产业,是当前澳门正在努力达到的目标,其中,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多元化的业态,是澳门长期以来积极推动的项目。
“实际上,我这本书原来是以‘设计的田野’为题名,希望澳门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蓬勃发展,所以我以调研为方法、以理论为基础、以设计为实践,同时也跟相关设计领域的学生和研究者们分享我个人的研究经验。”
在王伯勋的感染下,学生们和他一起积极走出课堂、走进澳门,透过历史建筑、街道景观、人群观察、街谈巷议等林林种种的生活环境线索,找寻在澳门可以成为设计题材的选题。
“我对学生们的要求就两句话:第一,以澳门作为设计对象;第二,思考如何在设计中结合澳门特点。”
在王伯勋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一个个被训练成“澳门通”,他们设计的作品扎根于这座历史城区的灵感,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绽放异彩。
这是王伯勋学生们创作的作品——粤澳民俗风情、澳门城市色彩、大三巴商圈形象......在学生们一幅幅精心的创作中,王伯勋看到澳门未来的可能性。
澳门是连通台湾与内地的桥梁
回首一路走来,王伯勋坦言,当初从台湾来到澳门,只是抱着“试水”的心态。那个时候的他,选择来澳门的最大好处就是可进可退,若能在澳门有所发展就将事业版图拓展到内地,万一不行,可以马上退回台湾。在王伯勋眼里,澳门恰似一座安全岛,他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在这里沉淀、尝试、提升。
澳门城市大学的生源近70%来自内地,在日常教学中,王伯勋有大量的机会和时间与内地学生们交流,他们的言行,无意中打开了王伯勋认识内地的窗口。
“我带的学生有本科、硕士、博士,不过我最喜欢带内地大一新生,因为他们很多来自内地,代表了中国大陆新的一代青年,他们思想很新、很潮也很活跃,会常常跟我分享内地最前沿的新鲜事,让我很受益。”
在王伯勋的课堂上,学生们透过他的教学了解台湾文化,而他也透过学生们的反馈和分享了解内地发展,彼此相得益彰,这种交流模式也直接影响到他做学问的模式。
“我开始发现可以在澳门研究台湾某些领域的经验和做法,把研究成果拿到内地去跟同行交流,这样,就可以在澳台和内地三地之间,找到研究课题的交集点。”
2021年,王伯勋和他的博士生周峻岭合着的《城乡营造品牌化经营策略——来自中国台湾田野的观察与思考》在内地出版。为了促成这部论著的完成,王伯勋翻山涉水,在台湾六个乡镇做深度田野调查,了解其中的文化和产业特色,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情境和公共事务,探知其中的小区营造工作。
王伯勋从田野中获得“地方知识”,再把所见所闻转换成文字,他研究台湾城乡发展模式的课题,引起内地相关同行的重视。
“根据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内地未来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台湾小区总体营造也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才找到适合台湾城乡发展的模式。所以我相信,台湾城乡发展模式的研究,对内地城乡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澳门七年的教学和研究让王伯勋如鱼得水,对产学研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他逐渐驾轻就熟。王伯勋感念于澳门特区政府对高校学术的鼎力支持,他说,现在的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常常在副院长、课程主任和博士生导师三个不同角色之间来回切换。
“在我成长过程中,一路都有贵人相助,感恩我的师长给了我很多的指点和提携,所以我也要求自己要像师长一样,努力成为我学生的贵人,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成长。”
融入粤澳生活圈
当初王伯勋选择来澳门工作,每个月要回台湾一次,两地奔波的状态持续了两三年。对于长时间夫妻两地分居,长辈们都很担心,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经过慎重考虑后,太太决定夫从妇随,也来到澳门。
“起初,我们是在澳门生活,但是到了第二年,我们就想到内地生活。我们住过横琴、珠海,感觉珠海很宜居,各种生活非常丰富,现在,我们的生活圈已经有很多内地朋友。生活在珠海;工作在澳门,这是很好的方式。”
一路走来,王伯勋的内心充满感恩,他经常将在自己粤澳工作和生活的情形与台湾的亲友们分享,希望这些亲身真实经验,能够为有意愿到内地和澳门发展的台湾朋友提供些参考。
“毕竟,如果没有亲身走出来看看,你始终无法了解、无法体会!”
对未来王伯勋还是有很多期待,他期待安定的社会氛围;期待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期待在澳门获得更多的体验。
“只有两岸关系稳定了,人员的交流、往返各种活动才能有更宽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