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打造“黄河学”研究高地 “母亲河畔的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河南大学

2021-10-15 10:4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介绍情况。
  中国台湾网10月14日开封讯 10月12日,“母亲河畔的中国——溯源黄河文脉 讲好黄河故事”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探寻这所百年名校关于关于“黄河学”的研究成果。
  传承黄河文明,建立“黄河学”研究体系
  据介绍,自1912年建校以来,河南大学一直致力于对黄河、黄河流域和黄河文明的研究,形成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当前,学校有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个国际重点社科研究平台,围绕“黄河文明承传与转型”“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特色研究方向,产出了数百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学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向采访团介绍,河南大学围绕“重传承、勇创新、担使命、聚英才、创学科、继绝学、育人才、攻难题、出成果、塑品牌、建智库、扬文化”12个关键方面,充分发挥平台和学科优势,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组建多学科综合平台的创新发展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溯源黄河文脉,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黄河时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河南大学的学者们心系国家,潜心科研,深稽博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2002年,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是中国唯一的以黄河文明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大型综合性研究与咨询机构,对“黄河学”的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
  侯卫东作为河南大学青年学者,长期从事“夏商周都城文明与文化遗产研究”,将黄河流域的考古研究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对采访团说:“我们从远古走来,我们的出身、文化认同、民族形成与根源需要考古学来揭示。”
  2019年,“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王蕴智在前排就坐。他潜心研究甲骨文42年,成果斐然,就是在他的建议下,安阳建立起中国文字博物馆,漯河有了许慎文化园。
  曾多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程遂营教授围绕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出版了《黄河上的古都》《程遂营讲六大古都》《丝绸之路上的古都》等多部专著。他在接受采访时讲到:“河南大学位于黄河之滨,校歌里有“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的歌词。作为黄河母亲怀抱里的一所大学,认识黄河、研究黄河、把黄河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彭恒礼教授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遍了黄河流域的大地,他对采访团说:“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和老艺人们会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资料拿出,让这些珍贵的资料保存传承下去”。彭恒礼教授对于非遗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地理学教师团队负责人秦耀辰表示:“我们感到了一种崇高的使命、责任和担当,未来必将继续脚踏祖国的中原大地,根植黄河文明的文化沃土,面向黄河流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学探索,创新实践,不断培育出国家战略需要的创新人才。”
  采访团成员也表示,通过教授们的讲解、展览的了解等,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所黄河之滨的大学与黄河这条大河之间的“款款深情”。
  本次“母亲河畔的中国”网络主题活动,将围绕黄河文化,通过组织网络媒体走读黄河的形式,深入挖掘黄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精神内涵,讲好黄河文明起源故事、黄河精神故事、黄河人物故事、黄河生态文明故事,坚定民族文化自信。采访团将在河南进行3天集中采访。随后,采访团将分4个采访组分赴山西、内蒙古、山东、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八省区同步展开线下采访活动。(完)
[责任编辑:高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