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新华社台北9月28日电(记者陈键兴)每年9月28日,海峡两岸众多孔庙都要举行祭祀大典,追念受到中华民族世代尊崇的“至圣先师”孔子。今年虽受疫情影响,台湾各地孔庙的祭孔典礼仍如期举行,只是按防疫要求取消民众观礼或减少现场参与人数。
台北市孔庙的释奠典礼28日清晨6时登场,为时约3小时,循古礼设有正献官、奉祀官、分献官,并由孔庙所在地大龙峒德高望重的人士担任礼生,由初中、小学和餐饮学校学生分别担任“乐生”“佾生”“馔生”。由于目前防疫规定对室外集会人数有限制,典礼取消了民众现场观礼,但进行了网上直播。
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各地有超过40座大小孔庙。其中,兴建于1666年的台南孔庙是台湾第一座孔庙,被誉为“全台首学”。28日,台南孔庙的祭孔仪式亦全程依古礼进行,当地小学生演出了六佾舞,场面庄严隆重。在高雄,祭孔典礼在位于左营区的孔庙举行,今年取消了“佾生”“乐生”表演和民众观礼,但仍依循明代礼制完成主要仪程。
往年,台湾各地祭孔大典都吸引大量民众早早前往观礼,许多都是亲子同行。父母带孩子来向“至圣先师”求智慧,保佑升学顺利。据了解,台南孔庙祭孔的重头戏就是“拔智慧毛”活动,每年吸引许多民众参与,但今年也因配合防疫暂停了。为了让民众们不太过遗憾,台南孔庙改分送“智慧笔”。
记者到过台湾北中南部多座孔庙,古色古香的建筑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幅幅楹联书写着薪火相承的思想与情怀,而漫步其间的男女老幼或鞠躬敬拜、或凝神观望、或研学笔墨,享受着一份古意文脉的熏陶。
今天,距离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经两千多年。为什么他仍被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中国人共同纪念?我们为什么纪念他,又要纪念他什么?不知当下台湾社会大众,尤其年轻的父母和他们年幼的孩子,会如何回答。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一座高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台湾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根基。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看到台湾有一种现象:一方面,百姓生活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广大民众对中华传统尊崇备至;另一方面,一些政治势力一边拜着孔子、妈祖、关公,一边在文化、教育领域力推“去中国化”,将“中国史”“中国文化”与“台湾史”“台湾文化”切割。
在当下的台湾,历史正遭遇某种政治的追杀,造成的认知错乱不断孽生出令人心痛而悲哀的苦果。
据报道,台湾作家吴淡如开设免费家教班,发现学生不知孙中山是谁,以为台湾被日本占领前是荷兰人统治,再往前是石器时代。对此,嘉义大学教授吴昆财直言,这是“去中国化”的后果——“去历史化”,民进党为了“去中国化”,删去历史教育中最重要的时序感和脉络感,结果台湾年轻人变成“史盲”,可能一两代都救回不来。
师者,授业解惑也。今天台湾不乏无愧于“至圣先师”的老师们,这令人稍感宽慰,但他们值得敬佩,也令人心疼。
一位新北市初中教师近日投书说,台湾新课纲2019学年上路以来,历史科一直因政治意识形态而处在风口浪尖,有疑虑者往往被扣上“大中华主义”的帽子进行围剿,攻击者宣称“台湾主体性”高于一切。台湾历史教育正走向不归路,问题极其严重。面对支离破碎、失去前因后果的新课纲教科书与大幅缩减的课时,历史教育工作者只能掩卷叹息,为新一代学子掬一把同情之泪。
28日台北孔庙的祭孔大典,民进党当局亦有高官代表领导人出席,担任嘉宾。孔子曰:温故而知新。然,那个“故”在眼下的台湾,看来正被宰割,这又会给“新”一代带来怎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