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台商几落几起初心不改 中餐标准化事业闯出一片天
中新网广州9月15日电 题:广州台商几落几起初心不改 中餐标准化事业闯出一片天
中新网记者 郭军
今年六月,广州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都收到了来自当地一家台资企业无偿捐赠的防疫“爱心餐”,累计超40万份,总价值逾400万元人民币。
记者近日来到这家台资企业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的生产基地,只见宽敞、洁净的中央厨房生产线上,食材分拣、菜肴烹煮、加工处理、包装、出货……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在该公司会议室的展示柜内,各种中式菜肴模型琳琅满目,多达数百款。
该公司董事长白金梁告诉记者,当时在了解到广州防疫一线人员用餐困难后,公司主动对接需求,决定在工厂正常作业的情况下,全天候加班,每天额外生产捐赠出五六万份便携式“爱心餐”。“这是一件良心事业。”他说,“我们尽最大可能,保证最优质食材和最高卫生标准。”
据介绍,这家名为”蒸烩煮“的台资企业,目前已成为大陆预制菜行业的领头羊,几十年来,为超市、航空公司、旅游景点、工厂、医院、学校等提供宴席餐、老人餐、航空餐、营养餐、团餐等各类预制餐食。其厨房生产线一天可以提供餐食一百多万份,品种多达两千余款。目前该企业已在广东全省建立了五大生产基地。
今年58岁的白金梁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谈几落几起的坎坷创业路,略显动容。
“我是阿里山下出生的农家子弟,13岁就去台北打工,从洗碗工做起。我特别喜欢做菜,一有闲暇就钻研到里面,慢慢跟着老外学会了做西餐。后来又跟着中餐师傅学做中餐。”白金梁说。
当学徒的时候,白尽梁有一天坐公共汽车经过台北车站,看到一家刚开业的麦当劳餐厅门口大排长龙,而附近原本生意很好的本地炸鸡店却门可罗雀。好奇心驱使他去寻找原因。自此,他幼小的内心萌生了将中餐标准化的种子。
“我干这一行已经45年了,虽然四落五起,但对餐饮业的热爱始终不变,一直追求中餐标准化的梦想。”白金梁说。
从台湾到大陆,他开过餐厅,卖过铁板烧,办过菜肴加工厂。为了掌握新鲜食材供应,他还曾到内蒙古养过牛。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他没有气馁。
“很多人都劝我说,中餐标准化太难,但我偏偏不信邪。”第四次创业,他边开餐厅,边开工厂,生产标准化料理包卖到全国各地的咖啡厅,事业一度有声有色,但最终还是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而破产。
“那时虽然生意失败,但我没想过跑路,不少员工都跟随我多年,我不能扔下他们不管。”白金梁说。他把账户上剩下的七百多万元(人民币,下同)拿来结清房租、水电和工人工资,最后口袋里仅剩两千多块。
第四次创业失败,背负债务的白金梁,带着二三十个自愿留守员工,把机器设备搬到了广州市白云区,靠着远在台湾的师兄弟支援,苦苦支撑。这一次他决定改变思路,拿出自己十多年研究中餐标准化的积累,开了一家中式快餐店,使用自己生产的中餐料理包来制做中式快餐。这一模式迅速在全国铺开,也引来不少模仿者。他们纷纷从白金梁这边拿货,白金梁也成了这些连锁快餐店的供应商。
工厂逐渐有了起色,“但过程非常辛苦,客户拖欠货款问题让人非常痛苦,每天都如履薄冰。”白金梁回忆道,“当时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企业后来又因为资金问题再次濒临破产。”
不过,勤奋、执着的他终于抓住了命运递来的橄榄枝。“有一个客户来跟我谈区域代理。经过谈判,我拿到了客户35万元的保证金,拿着这笔资金周转,我又重新东山再起。”白金梁至今对这笔“救命钱”记忆犹新……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白金梁的企业早已走上正轨,事业蒸蒸日上。
谈到中餐标准化的秘诀,他坦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一个菜,要从食材开始,用最优良的食材,炒成一锅精美的菜肴之后,还要慢慢放大,同样一个菜品,小锅、中锅、大锅炒出来的味道很可能会走偏。这其中的秘密,我花了几十年的功夫去研究。”
研究菜肴是白金梁一生的爱好,虽然现在是企业老板,但仍会在一线参与菜品研发。“如果没有参与,我会觉得人生缺乏了味道,好像一锅汤里没有放盐巴。”他笑道。
“现在行业竞争激烈,模仿的很多,倒闭也很多,潮起潮落,我是笑看江湖。开这种工厂的老板,如果自己不是厨师,会很辛苦。”白金梁认为,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他的成功,不仅在于多次创业的经验累积,更在于他自己几十年来潜心研究中餐标准化的技术沉淀,也在于他有一支忠诚的创业团队。
在大陆创业发展三十多年,白金梁认为,祖国大陆越来越强大,对人民的支持也越来越有力,台湾同胞也同样受益。在大陆做生意,虽然竞争激烈,但这里有人口红利,体量大,成功机率也大,他看好企业在大陆的发展前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