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新时代“和合之卷”——《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年侧记
中新网杭州6月1日电(记者 郭其钰)十年,于富春江,是无数潮起潮涌中的一朵浪花。十年,于《富春山居图》,是皇皇长卷中的一笔山水。十年,于“山水合璧”,是跨越海峡共谋福祉的一份心愿。
2011年6月1日,在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下,分离数百年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台北实现合璧展出,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段佳话,也为两岸文化交流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昔日子久凝神处,江岸处处换新装。”如今富春山水风采依旧、灵动秀美,更呼唤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让富春山居图不仅兴盛在纸笔间,更兴盛于实景中。
一幅画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随着《富春山居图》画卷徐徐展开的,是一段颇为传奇的历史。
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后,这幅名画因故分为两段,“剩山图”和“无用师卷”,1949年以后分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稀世珍品从此隔海相望。
随着两岸恢复往来,两岸文化界人士让其“合璧”的心愿越来越强烈。
如今在《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周年纪念日,浙江省政府参事、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感慨万千。从20世纪90年代,杨建新和同事们就开始关注这件事,并着手推动《富春山居图》合璧,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如愿。
他还记得,1999年在富春江畔,举办了“海峡两岸书画家《富春山居图》圆合暨春江雅集活动”,30多位两岸书画家联手临摹《富春山居图》长卷,连原作盖有印章之处也仿照填补了上去。
“我在浙江省台办和文化厅工作的近20年里,得以参与《富春山居图》合璧的全过程。非常幸运我是见证人,也是推动者之一。”杨建新说。
作为博物馆界专家,浙江省博物馆首席专家、原馆长陈浩也在多年关注、推动此事。2005年,陈浩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写了一封信,希望带包括“剩山图”在内的精品画作去台湾展出,但没有得到回应。
“2008年随着两岸实现‘三通’,台北故宫博物院主动来函来人,希望和我们共同策划文化方面的作品展。”陈浩说,但当时双方无法就具体问题达成共识,此事再次遗憾作罢。
一个梦
经过多年接力推动,2011年6月1日,在断离失散数百年后,《富春山居图》迎来了跨海重逢的梦圆时刻。当时亲历者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激动。
“《富春山居图》合璧展览在当时是来之不易的,得到了很多民众的关注,可以说盛况空前,因为这是民心所盼。”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原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说。
见证了这一文化盛事的赵少华分享了当时的一个细节,6月份本是博物馆的淡季,观展人数少,但《富春山居图》合璧展览每天早上八点就开始排队,有三分之一的大陆游客都去了台北故宫博物馆看展。
“大家看展览表面是看山水合璧,其实内心有一种期望和渴求,期望两岸‘合璧’发展,两岸民众有一个共同的幸福家园。”赵少华说。
十年过去,当年亲自把“剩山图”启运送往台湾的陈浩还有一个心愿,希望有朝一日《富春山居图》能在大陆合璧展出。
在陈浩看来,两岸有着中华文化的共同根基和更多共识,理应在文化交流方面互动互鉴、频繁往来。
这也是多位大陆文化界人士的共同心愿。十年前,著名书画家何水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见证了这一名画合璧,如今,他希望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也能在大陆合璧展出。
“这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财富。”何水法认为,《富春山居图》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公之于众,而不是藏之名山,不但在台湾合璧,也可以在大陆合璧,更可以在世界各地合璧展出,让全世界欣赏中国文化瑰宝。
一家亲
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两岸同胞携手共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坚实根基。
如何夯实这一根基?台湾文化事务主管部门前负责人洪孟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让年轻人对民族文化产生自信、产生骄傲。一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让年轻人对民族文化产生兴趣、产生了解。
“有了自信和骄傲,文化底蕴才更深厚,在此基础上做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才是有精神、有内涵、有血有肉的。”洪孟启解释。
“《富春山居图》合璧凸显了两岸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文化纽带,让我们体会到文化才是两岸共同的血脉,更彰显了中国文化所重视的人品与气节。”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洪秀柱表示。
她认为,“如能更积极地以文化交流强化中华文化纽带,两岸大局的‘合璧’终究能水到渠成,‘画合梦圆’终将指日可待。”
两岸合于画,融于心。十年来,浙江已然绘就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借《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周年契机,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邀请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浙追梦、筑梦、圆梦,共绘绿水青山、数字赋能、诗情画意“富春山居图”。
为纪念《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周年,两岸书画家再次共绘《富春山居图》。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现场为该画作题引首:“两岸同山 千年和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