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农夫”何耀顺:“未来20年都会在大陆发展”
何耀顺(左)和团队成员在佛山贤鲁岛的台湾新农业示范基地耕作。
(受访者供图)
何耀顺是位货真价实的台湾农民。
别误会,这里的农民不是我们想象中“头戴蓑笠、卷起裤腿”的农民伯伯。33岁,台湾屏东农业科技大学硕士毕业,懂专业、有经验,何耀顺是位很吃香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
不过,与他打过照面,你又很难把他与“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壮硕的身材,黝黑的皮肤,那是阳光和土地10多年来在他身上烙下的印记。握一握手,有种明显的厚实感,是一双长期在田间劳作的手掌。“叫我大顺就好了。”他腼腆地对记者说。
大顺是跟着学长学姐的脚步来到大陆的。“每个年轻人都希望有更大的舞台,而我们在台湾从事农业技术,看不到多少发展空间。于是我跟着学长学姐的脚步,4年前来大陆发展。”台湾市场规模小,对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大,专业人士都在往外走。大顺的同行中,有去东南亚的,有去美国的,他喜欢大陆,因为这里既没有语言文字的障碍,也省去远渡重洋的辛苦。“未来20年,应该都会在大陆这边发展了。”
“登陆”第一站,他落脚在安徽合肥。合肥农场200多亩地是他的“小天地”,种植、生产、贩售有机蔬果,一条龙参与下来,大顺基本摸清了如何把自己所学融入大陆市场,收入也还令人满意。不料2020年春夏,一场洪水来袭,农场损失惨重,刚起步的事业遭遇挫折。“做农业就是这样,要承担天灾风险。”
大顺从头再来。很快,经台商朋友介绍,他转场到北京市郊怀柔区杨宋镇,还是种植有机蔬菜。“大陆市场很大,总能找到发展机遇。”他在这儿承包了31个蔬菜大棚,轮作17种蔬菜,每天5点多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进棚巡视,查看蔬菜生长数据,打理耕作。直到晚上做完第二天工作规划,忙碌的一天才算结束。几个月的付出,秋天的大棚里终于挂满青青红红的有机黄瓜、番茄、辣椒、茄子,都是他的“宝贝”。“看着幼苗在自己的浇灌下挂满果实,那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很开心。”
2020年底,大顺从北京南下广东佛山,决定到粤港澳大湾区去闯一闯。“还是继续做有机农产品。大湾区本地农产品比较少,市场潜力很大,而且这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台湾很相似,可以让台湾农产品更好地落地适应,然后往全国辐射推广。”目前,大顺在广东佛山的贤鲁岛租用了33亩农地的20年使用权,作为台湾新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建设。同时,他还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两岸农业专才,组建了自己的小团队,准备在苗圃种植和农产品再加工领域深耕,做大做强。
“一直选择做有机农产品,除了经济方面的考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保育土地,永续发展。”大顺非常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认为土地资源不能无限度索取,要把握好效益与环保的平衡。
“我喜欢做一个农夫,生活单纯,不用交际应酬,每天看着作物们向上生长,收获的时候最有满足感。”一般人都觉得搞农业辛苦,大顺却很喜欢自己的职业。与记者谈起具体的农业技术,大顺精神饱满,兴致盎然:“比如同样是种植大棚蔬菜,南北方气候不同,需要根据专业知识,一边摸索一边调整。这样的经验,若留在台湾是很难获得的。”
对于大陆新出台的“农林22条”,大顺表示欢迎,服务更全、补贴更多,估计会吸引更多学弟学妹到大陆发展。“到大陆二线以上城市工作,薪水普遍比台湾有优势。而且大陆市场更广,舞台更大,未来可能性更多。”他经常鼓励前来咨询的学弟学妹,如果真的要在农林领域做一番事业,就来大陆吧。抓住机会,趁着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