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农业企业家:扎根四川广阔乡村寻找发展新机遇
中新社泸州5月8日电 (单鹏)“你们不要叫我‘王总’,请喊我老王。”在四川广元苍溪县的黄花田间,操着一口“闽南风味”普通话的台资农业企业家王衫桂正手把手教当地农民种植黄花。由于各家种植条件不同,王衫桂每日的工作就是挨家挨户走访,实地考察种植情况并给出建议。“我没有办公室,农田就是我的办公室。”
近年来,四川与台湾农业合作势头强劲,合作项目近300个,金额超过20亿美元,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2个,省级“川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20个,在现代农业产业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台资农业企业扎根四川乡村,带来台湾农业“起步早”所积攒下来的经验、技术、数据和理念,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苍溪出产的黄花菜,脆、嫩、甜!口感甚至超过台湾本地的黄花菜!”王衫桂一脸自豪地表示,苍溪县生态良好,拥有种植黄花的理想环境。目前王衫桂在苍溪县有600余亩黄花种植基地,而且还在周边乡镇13000多亩的土地上推广黄花种植。随着苍溪黄花打入海外市场,王衫桂团队规模从最初的2人发展到今天的600余人;与此同时,王衫桂着力推广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形式,帮助不少农民实现收入翻倍,“有的农民一年增收几万元人民币”。
乡村振兴既包括农业现代化,又包括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台资农业企业家林琳在成都拥有一家集竹笋生产、加工、贸易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每年她都会组织团队在四川、云南等采笋基地收购竹笋,还推出鲜笋、保鲜笋、休闲笋、笋干等多类型加工产品,“企业要寻求突破,对原始产品的简单加工不会产生高附加值。”
农业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一环。台资农业企业家徐健哲所在的公司位于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主要从事杏鲍菇的生产和深加工。传统上,杏鲍菇种植需要人工接种,而徐健哲的企业已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我们采用‘液体接种’,这样就能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把杏鲍菇的生长周期缩短4至5天,并极大节约了人力。”
在四川达州通川区蒲家镇八口村,台湾农业专家詹富翔曾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让800多亩奄奄一息的蓝莓树种“起死回生”,结出了健康饱满的蓝黑色果实。詹富翔长期专注于科技、生态、有机等现代农业研究和实践,在运用“酵素新农法”发展有机农业领域拥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他使用酵素让这片土地恢复生机。“蓝莓是我的‘孩子’,能让快枯死的蓝莓存活下来并成功挂果,是我最骄傲的事情。”
在四川的乡村寻找发展机遇,已是许多从事农业的台湾年轻人正在考虑的方向。出生在台北的郭弘扬,如今在成都管理一家海峡青年创业园,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已有37家台资农业企业在成都落地生根。“台湾年轻人做农业有一种匠人精神,很符合大陆农业升级、精致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当这些因素遇上大陆的市场和基础设施,就会创造很大的商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