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企业家峰会与会嘉宾及专家解读“26条措施”
两岸企业家峰会与会嘉宾及专家解读《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新华社南京11月5日电(记者陆华东 查文晔 何磊静)2019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4至5日在南京举行。与会嘉宾和专家对4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进行了详细解读。
国台办交流局局长黄文涛表示,“26条措施”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一个要义”,体现“四个坚持”。“一条主线”就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一个要义”是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为台胞台企在大陆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四个坚持包括:坚持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坚持扩大两岸交流合作,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在对台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不断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黄文涛说。
他认为,“26条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台胞在大陆的发展空间。比如明确台资企业可以投资主题公园,可以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在大陆旅游热兴起的背景下,这会为台湾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郑持平介绍,“26条措施”是继去年2月发布“31条措施”之后,国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进一步落到实处而出台的政策措施。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台办指导下,持续推动“31条措施”、“26条措施”落细、落实。继续鼓励和支持台资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参与大陆高新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努力营造台资企业公平参与大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环境。同时,鼓励各地根据地方实际,为台资企业增加投资提供政策支持。
国台办经济局副局长郭大志表示,“26条措施”第1条到第13条,着力为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将进一步帮助台企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内在竞争力,降低综合成本,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更好发展;第14条至第26条,着力为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继续为台湾同胞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打造更好环境,提供更优条件,促进融合发展,有力保护台胞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在郭大志看来,“26条措施”还具有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回应台胞台企的重点关切、含金量进一步提高、受惠面进一步扩大、先行先试等鲜明特点。比如,第2条,积极支持两岸企业就5G产业开展交流合作,共享大陆的5G商机;第9条,针对中美经贸摩擦对台企的影响,明确台企可依法向主管部门申请贸易救济措施,与大陆企业同样受这些贸易救济措施的保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针对台商希望增加投资享有优惠政策的问题,郭大志表示,“26条措施”也有针对性回应。“各地方可根据实际出台配套措施,为台企在大陆扩大经营,特别是增资扩股提供更多支持。对于小微台企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认为,“26条措施”是对之前“31条措施”的深化和扩大,是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大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步骤,充分显示了让台胞享受大陆发展机遇的诚意。
“‘26条措施’非常具体,很有针对性,含金量非常高,都是台企台胞非常关心的问题,将切实增强台企台胞的获得感。”张冠华说,无论是5G、循环经济,还是旅游、农业等领域,两岸都有很大合作空间,“26条措施”有助于加速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打造。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两岸融合发展的远期愿景是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实现两岸的市场主体没有差别待遇,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张冠华说。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表示,“26条措施”是对“31条措施”的补充和延伸,释放了大陆方面的诚意和善意,明确给予了台企台胞更多的同等待遇,非常有力度。二者相互叠加,惠台措施的涵盖面更广、更接地气,将为两岸和平发展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