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科普,两岸有何妙招?
■新闻话题
台海网10月24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高素质的创新大军,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两者缺一不可。日前,海峡两岸科普论坛在福州举办,来自两岸的与会嘉宾围绕科普如何深入基层、如何从娃娃抓起等议题展开讨论。
■特邀嘉宾
徐国兴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杨采薇 省科协一级调研员
孙东建 福建省科技馆副馆长
孙维新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
张之杰 台湾《科学月刊》原总编辑
范贤娟 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博士
科学家的“小”角色
记 者:科普活动中,科学家的桥梁作用不可或缺,那么科学家该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杨采薇:2017年,省科协建立了“闽江科学传播学者”团队,其中包括谢华安院士等147名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科普讲座700多场,受益公众达6万多人次,内容包括大数据、三农科技、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等。
徐国兴:一些专业性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农残等,如果专家不及时做正确引导,民众很容易被谣言误导,像我是眼科医生,主要利用周末义诊、科普讲座等活动平台向民众普及眼科知识。现在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发达,科普的渠道越来越多,比如,微视频、微信、微博,我们录制一段眼保健操的视频放到网络上,受益的人群呈几何级数的增长。
孙维新:我曾任职于台湾大学物理系,后来担任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我觉得,当知识框架建立,再做到多个领域融会贯通后,你会发现复杂深奥的知识其原理其实是一样的。把科学深入浅出地讲清楚,是一个博物馆水平的重要体现。台湾还建立了很好的志工制度,志工来自各行各业,经过培训,他们就是最好的科普推广员。
打通“最后一公里”
记 者:科普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如何打通科普的“最后一公里”?
杨采薇:这几年,省科协在全省建成了2800多个乡村、社区、学校科普e站,里面的科普智慧云互动大屏,内置万册电子科普类图书、图片和数字报纸,读者可在屏前在线阅读,也可将自己喜欢的图书下载至手机。省科协还建立了由56个科普类微信、微博构成的福建科普新媒体矩阵,让科普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另外,福建科普大讲坛已举办科普讲座500多场,听众达25万人次。
在农村,不学习先进技术盲目种植,汗水会白流。我举个例子,福安市松罗乡的葡萄对当地农民增收贡献率达七成,这其中,“郑柯发科普工作室”功不可没。郑柯发是葡萄种植专家。2014年初,福安市科协在松罗乡成立“郑柯发科普工作室”,吸引了附近大批农民前来学习取经。有的村民想对果园进行技术改造,他拿出自己的成功改造方案;有的村民想学习防治病虫害的知识,他拿出农事日记细细讲解。工作室还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松罗乡授课,通过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等方式,不断提高葡萄栽培、管理水平。
福安还在溪塔葡萄沟、虎头水蜜桃基地等设立科普长廊,游客在观光采摘之余,也能了解植物种植等科普知识,让科普深入田间地头。
张之杰:台湾有一列十分有趣的“科普环岛列车”,就是把火车变身为流动的课堂和实验室。它以台北车站为起点,环岛一圈,共停靠20多个车站,民众可以在车上体验各种科学实验,感受科学的乐趣和魅力。不少高校还有类似的科学小巴,定期进校园、进社区,是很好的科普小课堂。
此外,台湾各大高校都设有科学通识课,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纳米技术、天文地理等。很多文科生对理工科因惧生厌,开设这个课程就是为了让他们多接触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台湾的研究机构也会定期对民众开放实验室,由专人导览,目的在于鼓励民众走近科学,认识科学。
如何从娃娃抓起
记 者:该如何在小朋友心里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呢?
孙东建:省科技馆是我省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除了常设展,我们还有航模工作室、“小小工程师”创新工场等。通过网络预约的方式,孩子可免费来当一回“科学大玩家”。比如,他们可以自己做一个微型机床,对木工模型进行创意设计和加工,了解锯床、钻床与磨床等微型机床的操作技巧,探究各种有趣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到了寒暑假,省科技馆“酷科一族”科学营是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活动。我们还排练了科普剧,在全省各地展演。到学校演出时,孩子们像过年一样开心。
范贤娟:我喜欢带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科学,这可以得出另一番感受,另一种美感。比如,前不久是中秋节,我跟学生说,月亮是中国人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给月亮过节的民族,中国人还喜欢给月亮写诗,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就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就考学生,这写的是哪个节日?如果你是当时的欧阳修,“月上柳梢头”时,月亮应该在天空的哪个方位?我们有的同学甚至还自己创作童谣,我希望能借由这些方式从娃娃抓起,让更多孩子喜欢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