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非遗有个约会”——台湾文藻外语大学师生在天津感受非遗魅力
台湾学生玩转古文化街(中国台湾网 杨旋 摄)
中国台湾网8月22日天津讯(记者 杨旋)“这些都是用蚕丝线绣的?”“哇,不仔细看根本都看不到线耶,太细了简直”……22日,来自台湾高雄文藻外语大学第四届“爱媒·讲”未来媒体人体验营的大学生们,来到了天津古文化街,一边走街串巷了解民俗文化,一边穿针引线感受非遗魅力。
由天津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海河传媒中心今晚报事业部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爱媒·讲”未来媒体人体验营,今天带领台湾文藻外语大学的师生来到了位于天津南开区的古文化大街,以“天后宫”为起点,开启了精彩的一天。
天后宫俗称“娘娘庙”,内里供奉着“海神”妈祖,是天津市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故津地素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之说;而天后文化所倡导的爱国爱家、孝悌和善等美德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如今的天后宫也成为了天津民俗博物馆的所在地。
通过此次参观,台湾文藻外语大学的学生在讲解员细致生动的介绍下,不仅对天津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亲身体会到了两岸在文化上的同根同源;而庄严肃穆的祭拜仪式,也让这群从台湾来的青年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沉甸甸”的厚重感。
然,谈及中华传统文化,“厚重”并非是它唯一的基调,比如民俗文化便兼具了趣味性的“功效”。从泥人张到穿红衣、从”拴娃娃“到”谢奶奶“,各种各样的民俗事象,让文藻大学的师生又惊又喜,“这些我们在台湾都没有听过耶”。
而让这些学生惊叹的,除了没听过的民俗外,还有在台湾没见过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值得骄傲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刺绣。
“这些都是用蚕丝线绣的?”“绣一幅要多长时间”“想订制这样的衣服需要提前多久呢?”“线要怎样染色呢”“成为绣娘需要考试吗”……当体验组之一的台湾学生,在联升斋看到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后,便开启了“疯狂提问”的模式。
百年老店联升斋,在清朝末年就以刺绣轿子、新娘服饰等精品而闻名一时,其刺绣作品不仅享誉国内,且深受世界各地人士的青睐;现在联升斋刺绣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作品中有两个镇店之宝,分别是《天后圣迹图》以及《清明上河图》。在这里,台湾学生不仅了解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刺绣文化,更体验了一把刺绣的“艰辛”。
“真的太难了,它的针和线都超细,而且没有什么重量,跟我们平时用的完全不一样”。亲身刺了一把绣的台湾小姐姐琳轩和均亦,在体验过后,兴奋的分享感受,“以前觉得这些都是‘老东西’,无聊啦,哪里还会有人做这些,但今天看过后感受完全不一样,(刺绣)真的很精彩,而且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耶,绣娘们真的很伟大。”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双面绣”,另一位台湾学生吴亭仪,在参观及体验后由衷地感慨到,现在台湾大部分的人对于传统技艺其实已经不怎么重视了,所以来到天津这里看到有一个地方、有一群人,不仅把传统技艺保存的这么好,还能把它和现代的东西融合得这么好,真的既惊奇又惊叹,“我觉得这是台湾值得学习的地方”。
除了学习和体验民俗与非遗文化外,台湾文藻大学的师生还到被授予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的天津101汽车文化广场进行了参观,并与在陆工作创业的台青“前辈”们,展开了轻松却不失深入的互动与交流,从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感知天津、了解大陆,也亲身感受了两岸一家亲的概念与氛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两岸民众精神的纽带,尤其需要一代一代的赓续传承。此次参访活动,不仅加深了台湾师生对天津文化的认识,也进一步增进了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据悉,经过三年的实践,“爱媒·讲”未来媒体人体验营活动已经成为促进两岸人文交流,让台湾青年大学生了解大陆、感知天津的一个重要平台。(完)
台湾学生参观汽车101文化广场(中国台湾网 杨旋 摄)
台湾学生在天后宫祭拜(中国台湾网 杨旋 摄)
台青听老师讲刺绣(中国台湾网 杨旋 摄)
101汽车现场台青“前辈”分享经验(中国台湾网 杨旋 摄)
台湾学生在民俗馆认真记录(中国台湾网 杨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