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永远的“中国印记”——贝聿铭的两岸四地情缘

2019-05-25 09:59: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
字号

  当地时间5月16日,知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身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标志性人物,他的优秀作品遍布世界,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赞赏,成为华人的骄傲。

  贝聿铭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他来说,中国印记从未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他在大陆和港澳台留下的作品,正印证了这种割舍不断的情缘。

  大厦被赋予“中国人的雄心”

  香港中银大厦是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香港的重要地标。作为献给香港的礼物,他用玻璃、光线和几何图形浇筑出这座有70层楼、300多米、外观呈三角柱形的特色建筑。

  1918年,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创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贝聿铭随父到港时才1岁。64年后,已是花甲之年的贝聿铭重回香港,设计中银大厦。除了家族的缘分,他更希望赋予其“中国人的雄心”。

  中银大厦落成即为当时香港第一高楼,使用面积是一旁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1/5。它并非简单的平面结构,而是巧妙运用了立体几何。整座大厦由许多四边的菱形构成,交替上升,简洁有力,以混凝土、钢筋和玻璃这些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材料展现独特的风格。

  “中银大厦架构如竹,寓意‘节节高升’;形象多变,不仅在白天和夜晚不同,在不同光线和角度下也不同。这一建筑是少有将文化特色和建筑技术完美融合的作品。”说起这些来,曾与贝聿铭共事多年、参与建造中银大厦的建筑师龚书楷仍然颇为自得。

  贝聿铭与香港的渊源远不只中银大厦。早在1982年,他设计的新宁大厦便在铜锣湾落成,将镜面玻璃使用在大厦外墙上。虽然设计如今已经很流行,但在当时非常超前。

  澳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澳门科学馆是贝聿铭亲自设计的杰作。科学馆坐落在澳门半岛东南角,是赴澳游客光临的热门景点。馆内外均充满了贝聿铭的经典设计特色,以几何图形勾勒出各个主体建筑的外形,而材料上则大量采用钢材、铝板及玻璃,表现出简约线条美,更能充分利用阳光为室内照明。尤其是银光闪闪、螺旋上升的斜锥体,在众多澳门现代建筑中别具一格。

  路思义教堂成中西融合典范

  贝聿铭与台湾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即担任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的设计者。1963年,该建筑由贝聿铭与多位知名建筑师合作完成。这也是贝聿铭在亚洲的第一个作品,可谓是当年的得意之作。

  路思义教堂坐落在东海大学宽阔的草坪上,被誉为“台湾最美教堂”。整栋建筑外墙仅由四片曲面墙构成,无柱、无梁、无垂直于地面的墙是路思义教堂的最大特色。

  从正面看,教堂呈高挑的“人”字形,两边是琉璃瓦呈弧形排列。三角形外观简洁庄严,教堂双曲面的搭接,形成“向天”的意象,宛若祷告祈福合拢的双手。

  从里面看,由于屋脊部分分开,教堂便有天窗出现,具有“一线天”的意涵,望天窗延伸于无极之太空,空灵境界油然而生。清水模搭建的格子梁在下方十分粗大,到上部后逐渐变细,尽显线条交织的美感。如此设计,为当时台湾建筑设计界罕见。

  天气晴好时,路思义教堂外墙上的八万片金色琉璃瓦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熠熠生辉。晚霞映照时,整座建筑沐浴在金色光辉里,神圣庄严、华美无比。

  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原系主任汉宝德说,路思义教堂已成为台湾著名的景点,也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产生的经典作品。

  除了路思义教堂,贝聿铭在台湾留下了不少作品,比如八里垃圾焚化厂、新竹市环保局办公大楼,还有淡水景观豪宅“天境ellipse360”。

  垃圾焚化厂一般给人阴暗、脏乱的印象。但贝聿铭团队采用如罗浮宫一般的现代化玻璃帷幕,加上几何结构、双色设计,让焚化厂成为知名的建筑作品,脱胎换骨成为偶像剧、婚纱的热门选景点。

  有意在做一种“文化的寻根”

  贝聿铭与中国大陆(内地)的缘分就更深了。他祖籍苏州,曾说:“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少年时代,贝聿铭在苏州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他整日穿梭在狮子林、西花桥巷,假山中的山洞、池塘、石桥、瀑布,在贝聿铭心中埋下“建筑范式”的种子。

  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印迹,让他意识到,建筑对生活的意义。2002年,85岁高龄的贝聿铭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

  从香山饭店、中国银行办公大楼到苏州博物馆,均显示出非常有趣的设计调整,通过现代建筑设计语言来解读和翻译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有专家提出的,贝聿铭有意在做一种“文化的寻根”。

  苏博新馆的精华之一,在于主庭院的山水园。为此,贝聿铭煞费苦心将中国古典的山水画融入到设计理念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用石片来仿宋人米芾的“米氏云山”,呈现出一幅3D立体水墨山水。

  中国传统的和谐共生理念,不仅贯穿在贝聿铭的大陆作品设计当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香港中银大厦的玻璃结构,为大厦内部引入大量自然光,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从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纯白简洁,到法国卢浮宫前的透明金字塔,他的作品都非常尊重当地文化,将艺术带入设计,强调与选址地环境、气候的和谐。

  说到底,贝聿铭的“中国印记”从未消失。时任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委员、现任澳门大学校董会主席的林金城说,贝老有浓厚的中国情怀,十分重视民族感情。他之所以承接澳门科学馆的设计,一方面是被特区政府和基金会的诚意打动,另一方面想为中国多作些贡献,作为他对新生的澳门特区的支持。2009年12月19日,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科学馆正式对外开放。时至今日,它已成为澳门的地标之一,肩负着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配合澳门旅游业发展的使命。

  王大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25日 第 04 版)

[责任编辑:王怡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