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台湾老师+大陆学生=?——东莞理工学院的两岸教育合作

2019-05-09 09:09:0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记者查文晔、徐弘毅、王攀)“砰、砰、砰”,从机器人发射器里射出一串白色弹丸,正中目标。能做高难度动作的全向轮、在复杂地形中跨越障碍的悬挂系统、灵活的两轴云台、从一米多高摔下也不坏的结实车身,这是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Kinetic机器人实验室制造的步兵机器人。

  “台湾老师+大陆学生”,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简称“粤台学院”)是广东高校两岸合作办学的先行者。2015年,东莞理工学院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引入台湾教学管理模式和师资团队,设立粤台学院并开始招生,将台湾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大陆的新工科教育相结合,这在广东高教界堪称“饮头啖汤”。

  向台湾教师竖起大拇指

  “台湾元素”是学院的特色。目前,学院共有26名全职台湾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毕业于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淡江大学、大同大学等台湾知名高校。学院共有1000多名学生,学生大三时去台湾交流。

  2019年起,学院开始招收台湾学生。学院根据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需求,设置了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多媒体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跨境电商)、经济与金融等6个本科专业。

  由于近年来台湾“少子化”现象严重,高校招生面临很大压力,不少应届博士毕业生和高校教师在工作和科研上遇到发展瓶颈。此时,大陆高校伸出的橄榄枝切合了他们的需求,为其施展才华搭建了广阔舞台。

  “粤台学院以工科为主,契合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需求。我们在台湾可能要为生计发愁,在这里却大有用武之地,得以一展所长,实现教书育人的抱负。”担任学院教务长的台湾教师黄灯奎说。

  四年朝夕相处,学院领导和学生都对台湾教师竖起大拇指。“台湾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工作的投入,令大家印象深刻。他们下课后不走,留在办公室答疑。办公室摆着水果零食泡面,欢迎学生来提问、聊天。”粤台学院院长陈伟十分感慨。

  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

  粤台学院鼓励学生根据兴趣成立实验室、学术战队,在国际舞台上与强手一较高下。来自台湾的工业设计系主任潘昌雨自豪地说:“去年我指导的4名同学的设计作品获得意大利A—Design大奖,带队男生换上西装去领奖,神情充满自信,仿佛换了一个人。”

  “一般上课教的都是平均水平的内容,对已经掌握课程内容且表现卓越的同学,我们就配合他的程度教知识点,鼓励他去企业实习或创新创业。”精密制造系主任、台胞陈尚彦说,机器人实验室主要负责人蔡圣栩同学已获得数千万元天使投资基金,并被知名无人机企业大疆公司聘用。

  短短几年,这所学院不仅形成了特色,也很快见效。经济与金融专业4名同学,在校期间就通过了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德国红点及IF工业设计国际赛决赛、美国数学建模大赛、IIIC国际创新发明竞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境内外高水平赛事中,学生们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学院还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展硕士直通车项目。

  展览厅里陈列着众多学生设计作品,从检测仪器、头盔到座椅、发动机外壳,风格既务实又有创意。陈尚彦介绍说,学院从教学、科研、实习都注重实践,台湾教师主动联系珠三角地区企业,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和实习机会。

  粤台学院副书记王玉表示,台湾工程教育更早与世界接轨,两岸工程教育优势互补的空间很大。学院的学生很受企业欢迎,虽然首届毕业生今年6月才毕业,但有约三分之二应届生已经通过实习转正。

  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

  为发挥合作办学优势,粤台学院有不少创新之处。经有关部门批准,学院可以自主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台湾老师的薪酬待遇也非常优厚,学院提供宿舍、往返机票、医疗和社会保险等,尽量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由于两岸教育模式差异,办学中难免有需要磨合的地方。院长陈伟举例说,学生转专业在台湾高校没有门槛,大陆则门槛较高,因为各专业高考分数不同。“台湾老师说可以转,我们说不行。为这个不知谈了多少心,最后给每年转专业人数规定名额限制。这是一个双方互相理解、逐渐适应的过程。”

  目前,台湾教师在东莞理工学院内可以跨院系授课,其他院系的同学也能参加粤台学院的实验室,两岸合作办学初步实现“溢出效应”。其他高校也纷纷来粤台学院参访。

  陈伟说,两岸教育合作不仅为了更好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这是一件大事。希望粤台学院未来能吸引更多两岸青年人才,不断携手推进合作。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