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少数民族同胞访江西——“让我们亲上加亲”
2019年4月10日至4月16日,台湾“中华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经贸交流协会”组团在江西参访、座谈、交流。短短一周时间,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们对大陆民族政策、对台政策有新的认识,对江西山水人文之美也留下深刻印象。
水美访畲
车子离开上饶市铅山县城,便进入青山之中,左峰右峦,茂林修竹,杂树生花。1个多小时后抵达水源畲族乡水美村,山涧之水迎人而来,滔滔之声明人耳目。一路上,少数民族台胞将畲族乡的山水与家乡比照,“这里多像大霸尖山”“这就是我家的山哩““这里的水源好丰富”。
村民特意为台胞们准备了长桌宴。花莲县东昌村的潘秀梅向记者仔细介绍当地糍粑与阿美麻薯的异同:“很像啊,我们也做这些,但我们不是炸的,是滾上一些粉,烤的,很好吃,如果包上红豆,就更好吃了。”当水美村民在小广场上跳起竹竿舞,虽然山尖浓云飘来,小雨飘洒,但台胞坐不住了,他们脱下外套,在雨中跳起了自己的舞蹈。水美村女子也很快跟上了台湾客人的舞步,两岸同胞牵手共舞。
参访团团长廖世杰说,这里的山水几乎和台湾新竹、苗栗的少数民族部落一模一样,都是好山好水。铅山县林、竹、矿产资源丰富,未来我们希望能有机会与这里合作,也会把这里的风景民情带回台湾,让更多乡亲了解畲族,让我们亲上加亲。
太源畲族乡党委书记徐饶英向记者介绍,畲族是江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铅山县是畲族主要的聚居地,太源畲族乡是江西省5个少数民族乡中建乡最早的,现在畲乡的发展方向是绿色食品、竹木加工、乡村旅游等。水美村分新村和旧村,旧村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样貌,新村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虽然床位数有限,不能对接旅行社接团,但越来越多的散客已到访水美村,体验“静听流水喧闹,闲闻松声竹音,雨过沐琴书韵,风来品翰墨香”的山居生活。
景德探瓷
景德镇有不少“景飘”,这其中台胞还不少。景德镇市政协委员黎印华告诉记者,他所认识的在景德镇从事陶瓷产业的台胞就有上百人,他们有一个微信群,随时交换信息和各自的工作状态。近年来,他所组织联系的景德镇赴台交流人员已有400多人次,马上他们又有书画家、陶艺家要去台湾交流了。
景德镇著名的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区,也是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曾举办海峡两岸青年创意集市活动,台湾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等高校学生曾在此“摆摊”展示销售自己的创意陶瓷和手工艺品。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到达陶溪川时,是周五的下午,远远就见街头排起了长队,都是年轻人,大家都好奇:他们排队干什么?一会儿答案揭晓,街两边陆续支起铺面帐篷,原来他们排队领取周末夜市的铺面号码。周末集市免费为年轻人提供销售平台,申请者需要每月申请一次,产品符合文创的要求才能入选。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不同于景点商铺的吆喝,卖家都安静谦和,能和买家聊聊乾隆的十二花神杯、敦煌的飞天造型,各家商品也很少雷同,都是卖家自己的个性设计。一位台胞买了一个手工皮包,很满意做工设计。
除了周末的创意市集,陶溪川还有个免费的“邑空间”商城,也是定期筛选申请的年轻人入驻经营,根据经营业绩或淘汰或晋级。廖世杰在与景德镇市领导见面时提出,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有艺术天分,有不少独特的手艺,希望陶溪川能给台湾少数民族青年提供一个平台,展示销售他们的产品,和大陆的艺术青年碰撞出火花。
少数民族台胞在景德镇亲手体验了拉坯、捏雕、彩绘,并每人彩绘了一个瓷盘,其用色和图案充满部落色彩,太阳、三角纹、红黑或青白配色,展现了少数民族的审美和手艺。
赣台情深
江西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内陆省份,台湾客人从台北飞南昌和记者从北京飞南昌同样时间。回望30多年前,打破两岸坚冰的台湾老兵回乡探亲大潮,在台北拿到001号探亲证的熊光远就是江西南昌人,熊光远和江西成为当时台媒的热词。30多年后,江西和台湾的联系已不再是兵戎相对、“相思成灾”,而是文化、经济的交流共享。参访团在江西的几天行程中,时时与赣台情谊不期而遇。
傍晚时分,少数民族台胞离开畲族水美村经停鹅湖书院,感受江西的书院文化,遥想800多年前朱熹、陆九渊、陆九龄、吕祖谦于此地的“鹅湖之会”和辛弃疾、陈亮的“鹅湖之晤”,书院的碑刻、匾额、楹联记载了书院屡废屡兴的历史,有的出自帝王之手。但第一道门的门联,在书院重修时由台湾教授蔡仁厚所撰:鹅从天外飞来藏修游息返本开新人文化成弥宇宙/湖自地心涌现吞吐涵容承先启后书院论道贯古今。走近书院,“海峡两岸第11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的横幅还悬挂着,书院已成为台湾学者、学子常来常往之地。
据介绍,自2003年以来,江西每年举办“赣台会”,实现赣台两地经贸对接,江西已成为大陆中部地区台资企业主要聚集地,台资也成为江西第二大外资来源。去年,江西出台了方便台湾创业、求学、生活的60条惠台措施。此次参访团所到之地,常常与“台字号”相遇,赣台两地的交流融合日渐紧密,亲情由此而生。(记者 陈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