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者共探清明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新社上海4月3日电 (记者 缪璐)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3日在沪举行,来自两岸文化研究界、生命关怀界等领域的200余位学者和工作者,围绕清明文化创新的理念构想、实践操作、产业前景等议题展开探讨。
本届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与台湾众艺益百人文关怀协会共同举办,旨在弘扬清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论坛的两个分会场将就“生命与传承——清明文创研讨会”“中华礼乐文明的现代意义”等议题展开讨论。
清明节是中国人的重要传统节日,每到清明时节,民众都会外出踏青、祭奠先人。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李骁东在开幕致辞时表示,每年清明节两岸同胞都要回到自己的家乡扫墓,清明节所蕴含的“慎终追远”的文化信仰不仅是中华民族内聚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两岸同胞血脉亲情的重要连接。
在前几届论坛中,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均分别介绍了当地的拜祭习俗和各种各样的祭拜仪式。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指出,各种祭奠仪式都只是清明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清明文化最根本的意义是纪念和缅怀,要弘扬清明文化,最应该做的就是挖掘生命的故事,让这些故事不至于因生命的消逝而消失。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在数字化的时代,社会更需要结合互联网、数字影像等技术手段,建构起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生命记录模式,为两岸民间人文历史的保留与传承探索新道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据台北市前副市长李永萍介绍,台湾的清明文化很早之前就在环保和保持对祖先追念两者间寻找平衡,从而衍生出树葬、海葬等多样化的殡葬方式,当然台湾的殡葬模式并不适用于大陆的每一个地方,但相信通过此次论坛的交流,一定会产生新的启发,共同推进两岸清明文化的发展。
论坛期间,除了论坛的交流外,两岸嘉宾还将一同前往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青村老街等地进行踏青活动和诗词创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