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史观建构台湾新认同?两岸学者介绍史观由来
“台独”史观建构台湾新认同? 两岸学者指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不会“了断”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 杨程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8日在北京召开“‘台独’‘去中国化’历史教育批判”座谈会,邀请两岸近30位涉台研究学者介绍“台独”史观的由来,研判台湾新课纲上路后的实质影响。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鹏首先指出,作为学术单位,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向来不对台湾政局发表意见。但长期存在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涉及学术范畴,“我们应就台湾中学历史教育发表重要意见”。
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主持的“课审大会”8月通过新版高中课纲,其历史部分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架构,不再单独设章。对此,张海鹏表示,任何脱离中国史的台湾史及东亚史都是不能容忍的。他呼吁,两岸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反对“台独”。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维一梳理了过去近30年台湾历史课纲的变迁。他强调,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讲出了历史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的直接关系。“台独”分子所走的严重危害国家民族根本利益、背离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意愿的“邪道”,绝不可能得逞。
针对台湾内部被广泛讨论的所谓“天然独”说法,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政治系学者石佳音评价,所谓“天然独”其实是“人造独”。但他也提醒,当文化“台独”的主张被相关部门当作“客观知识”放入教学中,意识形态容易被年轻群体误认为是一种“信仰”。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指出,文化“台独”是“台独”分子自认操之在我的柔性行为,因此食髓知味、措施绵密,意图培养更多所谓“天然独”,割断两岸文化联系的“脐带”。
他认为,民进党当局试图通过重构历史记忆消解台湾人的原有认同并建构新认同,最终“未必能取得成功”。原因在于,台湾社会的中华民族认同根基稳定,中华传统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史观下的历史记忆不可能“了断”。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石勇强调,台当局推行的“台独”历史教育扭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导致年轻人的身份认同、国家认同被误导。两岸有识之士应该联合起来,批判、抵制“台独”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两岸关系价值观。
“历史学的本质是追本溯源、探求真相。”台湾中兴大学教授孙若怡说,民进党当局强行修改课纲,让台湾青少年接受颠倒错乱的历史教育。这是彻底的“反教育”,只可能将台湾年轻人培养得短视功利,而缺乏完整史观和长远眼光。
与会的台湾嘉义大学应用历史系教授吴昆财,今年与朋友发起了“反‘去中’历史课纲连署”活动,并提出“三自运动”构想,即成立历史教学网络平台,把当局教育主管部门不教的中国历史“自己救、自己写、自己教”。
“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台湾这块土地一定要有中国历史,我认为自己应该要站起来。”吴昆财说,连署最后能否成功还未有定论,但这一工作更重要的目的是唤醒民众对于祖先的认同。
与会学者还围绕“现阶段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光复初期台湾史的叙事趋向及其实质”“台湾地区新历史课纲里的殖民主义遗留”等课题展开研讨。(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