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筑家篇

2018年11月06日 14:37:00来源:央广网

  “一清早,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老人们把家务管起来……”图片截取于中央新影纪录片《老北京的叙说》中片段。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新影纪录片《老北京的叙说》中的片段。点滴往事,一如大多数中国普通百姓曾经的生活场景,伴随着记忆正在渐渐远去。片中的北京东城九道弯胡同,现如今高楼林立,付家的小房早已无处寻觅。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们的房子,四十年发生了太多太大的改变。然而,房子之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却始终未曾改变。

  房子是安宁,房子是幸福,房子是家。40年来,求富强奔小康的改革开放,让一栋栋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小房换大房,旧房换新房,平房换楼房。从居住面积到住房条件,每一次小“家”的变化,都见证着整个社会大“家”的发展与变迁。

  30年前,大陆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着海峡对岸的台湾,台商陈振洲冲破重重阻力,来到厦门投资兴业。他说:“我在大陆这30年来,衣食住行在30年来是飞跃的进步。住的环境变化非常的大,打造了一个更适合人居住的一种生活环境。”

  记者采访台湾著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王平仲。

  一千多公里外的上海市闵行区,台湾著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王平仲正在工作室修改图纸。他说:“中国人对于所谓‘住家’‘家’这个概念看得特别重,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这件事非常非常重要。”2002年,买下一张单程机票飞来上海,整整十六年,他都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寻“梦”筑“家”。

  王平仲说:“我刚刚到的时候在02年,很多朋友问我说,PING你是做什么行业的?我说我是建筑师,他说搞土建的,我说室内设计师,他们理解是搞装修的。在2002年很难解释清楚这个概念,但现在一讲他就听得懂。这代表什么呢?我觉得改革开放之后,带来了国内跟国外最直接的交流,在这种多文化的交融之下,改变了很多东西,包括住房政策、人民对住房的需求。”

  王平仲口中的“住房政策”的改变,的确和人民的住房需求最紧密相关,而从福利分房到商品房市场化供应,这个当初老百姓眼中“房改”的代名词,真真切切让他们有了拥有一个自己的家的感觉。

  中国人成家立业,首先要有房。

  四十年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让“有房住”可以升级为“住好房”。而国人对打造幸福之“家”的不懈追求,又何尝不是推着改革开放坚定向前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王平仲表示,改革开放每十年就是一个跳跃式的完全不同的阶段。怎样是一个比较舒适的、比较通风的环境,洗手间要放在什么位置上会比较好,甚至开始考虑到无障碍空间。上海有些地方居委会找我们,希望我帮助他们改造一些公共服务性空间。政府真的很想做这件事情,他从大、中、小开始全面的重视设计,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我觉得这就是整个时代非常大的一个进步。

  从设计小“家”,到规划大“家”,获益于国家对民生幸福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扶植,王平仲们在大陆找到了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地和发展良机。

  记者采访台商陈振州及其女儿陈慧娟(右一)。

  台商陈振洲接受采访时表示:“经济起飞的这种速度,连我们在这里的台商都非常惊讶,是把其他国家两百年的建设在这里三十年就把它建成了。所以政策正确,真的是非常重要。”

  城市旧貌换新颜,百姓圆梦享安居。房子大了,日子美了,老百姓从中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感,和对未来更美好的憧憬和期待。“今天中国大陆从一个一穷二白,到现在应该来讲在全世界经济的第二大经济体,受所有全世界的人刮目相看。相信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之下,祖国大陆一定会创设富而有礼的社会,发挥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内涵……”陈振洲说。

  楼盘开盘现场,市民纷纷前来选房,升级自己家庭的空间。

  正是这些人间烟火,让建筑有了家的温度,让时代有了前进的刻度。身处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建筑师。“撸起袖子加油干”,筑家,筑梦,筑幸福。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