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流行文化交流30年:明月何曾是两乡
来源:“摩登中产”一点号
海峡从来不宽,总有彩虹横跨两岸。
1.
1979年12月,香港伊利沙伯体育馆,亚洲女排锦标赛决赛,主力队员郎平率领女排以3比1击败日本女排,首次称霸亚洲。
赛后,富商霍英东为队员们举办了一场小型庆功会,并邀请邓丽君献唱。一堆人坐在桌子边私语“是不是唱《美酒加咖啡》的那位”,边听邓丽君为她们唱了两首歌。铁榔头郎平回忆说,“唱得老好听了!”
此前1个月,邓丽君刚刚推出了一张名为《甜蜜蜜》的专辑,当年销量达百万张。
那个时候,能亲耳听到邓丽君歌声的还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短波收音机或者盗版磁带偷听这个声音。
在那个两岸关系还似一块坚冰的时代,金门岛上的炮声刚刚散去不久,一个甜美的声音就这样悄悄传入。
内地的流行歌手都在模仿她,不少人都被称作“大陆的邓丽君”。北京的第一批摇滚歌手,几乎人人都会演奏邓丽君的作品。
臧天朔曾经吐槽:北京的老一辈摇滚人,都说听欧美摇滚乐长大,其实家里录音机里都放着邓丽君。
黑豹乐队的丁武说,买来第一把吉他,弹第一个和弦时,首先浮现的就是邓丽君的旋律。
还有一些唱片公司,专门请歌手翻唱邓丽君,做成磁带售卖。
1984年5月,北京东直门中学的高二学生王菲,请假去云南录制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张专辑《风从哪里来》,里面都是翻唱、模仿邓丽君的歌曲。
当时伴随邓丽君一同到来的,还有对岸的流行小说。
90年初,读武侠小说一度成为知识分子圈子里的某种时尚,当金庸都已读完,古龙便成了首选。聚会时除了吃饭,总有人在席间高谈阔论,还有几个人在其他房间默默阅读。
坊间传言,莫言在某年元旦闭门读了三天《绝代双骄》,出门对记者连声感叹:不可思议。
因为太受欢迎,不良书商拿着陈青云、高庸的作品来冒充古龙,“吉龙”“古龙名”“古龙新”等人更是连出数本著作。
古龙更忠实的读者来自街头少年,在他们眼里,服装市场里身穿超短裙的姑娘就是林仙儿;街头暗巷里的群架就是现代版的江湖火并;满口的果儿就是曾经的走镖黑话。
当时还在陕西小镇的出版人路金波,是镇上书摊的常客。有时一套小说看了两集,续租时发现第三集被租走了,第一反应是问摊主:他往哪个方向去的?走了几个时辰?暗想备好快马追上前去给他一飞刀。
多年以后,他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李寻欢,成为内地第一代网络写手。那个时候,男生最流行的网名叫西门吹雪,女生则是轻舞飞扬。
而杭州的中学生徐磊,则模仿古龙、金庸写了几本武侠小说,在同学间私下流传,没人分得出真假。2006年,他用南派三叔的笔名写了本盗墓小说。
同古龙一起来的还有琼瑶,五十多岁的琼瑶阿姨,不经意间成了少女们的第一代女神。
1986年到1989年,作家出版社出了47种琼瑶小说,每种一印就是二十万册,47种书来回翻印十多次。书店来订货时,一般都带着东风大卡车来,装满了才走。
1986年底,《文学报》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广州地区有70%的学生读过琼瑶。
有狂热女读者收集琼瑶小说,出一本就买一本,然后对照后面书单,看完一本划掉一本。有人梦想留起及腰长发,穿上一袭白裙,潇洒走入风里。
有人托着腮帮子痴望窗外,幻想林青霞会从此路过,噗嗤乐出声来。
1988年,琼瑶来大陆探亲,在三峡一家蚕丝工场参观,被女工包围说,我们都是你的读者。
那个年头,就连当时的人大会计系讲师王小波,也是先从对岸得到了文学认同。
1991年,他的中篇小说《黄金时代》,获得了第十三届台湾《联合报》大奖,被称为“文坛之外的高手”。
小说第二年在台湾和香港出版,同年,王小波辞职专职写作。
八九十年代,台湾文化宛如灰暗世界里的一抹鲜亮,成为一代年轻人青春中最难忘的坐标。
他们跟着三毛一起去撒哈拉流浪;和柏杨一起痛斥酱缸;和齐秦一起弹起了木吉他。
1995年5月,邓丽君在泰国清迈去世。当时已经成名的王菲,正在北京录制另一张翻唱邓丽君的专辑。
消息传来,王菲泪流不止,不得不暂时中止录制。她正在录的那首歌,是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
几天后,王菲去台北参加了邓丽君的葬礼,与睡在水晶铜棺里的偶像道别。而北京的摇滚歌手们,则集体录制了一张专辑,翻唱了10首邓丽君的歌曲,名为《告别的摇滚》。
2.
邓丽君去世那年7月,一家叫大宇资讯的台湾游戏公司,发行了一款古风RPG游戏,名叫《仙剑奇侠传》。
“翩翩潇洒美少年,灵岛求药结仙缘。千里崎岖不辞苦,仗剑江湖为红颜”。不够精美的画质,不够悦耳的音乐,以及近乎打油诗一样的诗词,开启了新一波人的青春。
1998年3月,28岁的蔡智恒在台南成功大学的BBS上敲出一行小字: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一年后,这本书在大陆出版,发行量超过40万本,各种盗版书超过80种。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到台南大学路的麦当劳,点一杯大可乐与两份薯条,成为很多人前往台湾的目标。
又一波年轻人,开始通过新途径了解对岸那座小岛。
2000年,周杰伦推出首张专辑,港台销量55万张。次年第十二届金曲奖,拿下最佳专辑,十几个记者全部涌向旁边的女歌手,留下他一个人孤零零举着奖杯,想笑又伸舌头抿嘴。
但伴随着那张橙色的动感地带海报,这个戴耳机背吉他,留着斜刘海,一脸酷酷表情的歌手终于宣告自己的到来。
知乎上有个问题,周杰伦最火时有多火?下面有4193个回答,一个得到7.5k赞同的答案,只有带着歌名的一句话:你不知道三年二班的同学多幸福。
2003年,第五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优秀作品选里,几乎每篇都写到了周杰伦,有一篇用范特西、小铁匠、半兽人写的文章,名字就叫《周杰伦》。
2004年第一届超级女声,总冠军安又琪唱了一首《你好周杰伦》,十几年过去,这首歌仍然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那个时候,中学生们跑去路边黑网吧,用五毛一首的价格下载他的歌曲;而一个班里有大半人,在同学录最喜欢的歌手和偶像那栏里,写的都是同一个人。
《家有儿女》里,妈妈刘梅出差前,全家人合唱的是《千里之外》;《爱情公寓》里,胡一菲更是直接把他当作自家列祖列宗;至于很多人不愿回忆的《快乐星球》,直接把“当前最红歌星”的称号送了给周杰伦。
2005年,一档名为《康熙来了》的节目,拿下了台湾电视节目最高荣誉的金钟奖。令主持人小S和蔡康永没想到的是,这档开播一年的节目,因为轻松随意的特点,也火遍了大陆年轻人的圈子。
通过一根细细网线,两人陪伴无数大学生度过了他们的宿舍时光,成为除了老干妈外配饭首选,据说“配饭视频”这个词便来源于此。
有人说,自己对台湾的了解一半来自“康熙”。因为“康熙”,知道了孙中山纪念馆那边有好吃的松饼,永康街有一间要排队很久的葱抓饼,台北后车站可买到很多便宜的零食,台湾大学附近有很好吃的美食地图……
那时候,一下晚自习,全寝室的女生常常在各自电脑前戴着耳机看《康熙来了》;睡前卧谈会上继续讨论节目内容,探讨某女星的绯闻八卦;有台湾学生来大陆交流,靠着与同窗讨论“康熙”拉近关系。
还有人列下自己的愿望清单,并用宋丹丹的语气默念:“我十分想见陈柏霖!我十分想见黄子华!!我十分想见蔡康永!!!”
有人用四年的时间,看完了所有的节目;还一个名叫贾玲的艺人则想着:等自己很红很红了,就可以参加《康熙来了》。
2010年,蔡康永到南京签售,有读者排队6个小时等待,中途席地而坐,当天认识的队友轮流为大家买来汉堡咖啡。
2015年1月,周杰伦和昆凌在英国结婚,有粉丝留言,我们用青春为你随份子。他们没想到,这一年要随的份子不止这一份。
那年10月,蔡康永发了一条微博,宣布告别“康熙”。制作人王伟忠则对大家说,后会有期。
3.
再次见面比想象中来得更早一些。
2016年1月,《康熙来了》结束的第二天,蔡康永的新节目《奇葩说》第三季上线。
《康熙来了》的制作人詹仁雄,把工作地点转移到了爱奇艺,制作了《姐姐好饿》和《大学生了没》;他经常对着电视节目,向大陆的新员工分析,为什么这几秒要切这个画面。
而另一位制作人王伟忠,2013年便跑到东方卫视,坐上了《中国梦之声》的导师席。
当人们以为再也见不到这些台湾艺人时,他们却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但另一些人却真正离去了。
去年12月,右手写诗、左手散文的余光中悄然离去。去世前,他买了内地电视剧《琅琊榜》的整套光碟,并感慨金陵城里看不到长江和玄武湖;妻子范我存则把朋友分成两类,一类看过《琅琊榜》,一类没看过,最多的看了七遍。
今年3月,狂人李敖去世,有人说,曾经喧嚣的江湖仿佛突然暗淡下来。
三十年前,是他们让一代人了解到那座小岛上不只有阿里山和日月潭,而三十年后,接他们班的人则来到了内地。
2012年,古装剧《步步惊心》和《甄嬛传》在台湾播出,前者打破中视近十年来8点档的首播纪录,单集收视率甚至破三,后者引发全民观剧狂潮;华视两年之内连播5次,网友戏称甄嬛晋升华视一姐;
有台湾女网民,5天内连看72小时《甄嬛传》,结果导致早发性白内障;整形医师则透露,《甄嬛传》播出一个月,来做双眼皮手术的顾客增加了三成,不少人指名要整成孙俪眼型。
2013年4月12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总决赛,16家台湾媒体奔赴现场采访;东森新闻台因为没有版权,更是以新闻报道方式,全程直播五小时;
当晚街上餐厅少人问津,平均每分钟有48万观众收看,比平时增长了近220%,东森借此拿下当晚台湾新闻台收视冠军。
有台湾演员说,自己不用快进,5天看完了74集《那年花开月正圆》;一集《中国新歌声》,在台湾“油管”上的播放量超过100万;有小朋友和班长说,好想邀请TFBOYS去台湾开演唱会。
今年年初,这个当红少年组合,在一支广告里翻唱了小虎队的《爱》,里面偶尔插入的小虎队原版手语镜头,仿佛让人梦回上世纪。
今年7月,《延禧攻略》在爱奇艺上线,在台湾总播放量近4700万次。而这部剧梳妆师是台湾人,造型设计是香港人。
台湾电视台对《延禧攻略》的分析,被戏称为比高贵妃宫斗都认真。有台湾历史学家甚至指出,台湾竟然有福康安的纪念碑,而福康安正是招人恨的尔晴的儿子。
调教出台湾近80%艺人的王伟忠说,他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是大中华文化,心里想的始终是泱泱大国。
70年代,王伟忠入行在台湾电视圈,做的综艺节目叫中国电视史,写的剧本是中国小姐。他说:有些人有些事,根本没有办法被分开。(完)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