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两岸记者探访在昆台胞的别样生活
两岸新媒体人在舞台上与演员互动。(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中国台湾网10月29日讯 “这里很多台胞都习惯这样说:‘去’台湾,‘回’昆山”,在接见参加首届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活动的两岸记者时,昆山市副市长宋德强很形象地总结了在昆台湾同胞的生活状态。他补充说:“很多台商把祖宗牌位都请到昆山来。”
10月27日至28日,两岸记者来到江南古城昆山,实地采访在昆创业、就业、生活的多位台湾同胞,感受他们丰富精彩的生活。在昆台胞或满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来此拓展事业,或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态度负笈千里、到此求学,或秉持“为往圣继绝学”的信念跨洋过海、前来肩负传承艺术的使命,或带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薄在此悠游岁月、度享晚年。概言之,他们已把昆山视为创业的热土、求学的胜地、安居的乐园和心灵的寄托。
为深化昆台经贸合作、助推昆山高质量发展而尽心力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两岸开启交流交往后,无数台湾同胞投入到昆山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来,勤恳奉献、不畏艰辛,为昆台经贸合作和昆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了突出贡献。
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与媒体人代表合影。(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由台湾友达光电集团与昆山开发区共同投资设立,拥有大陆第一条、全球最高世代低温多晶硅(LTPS)面板生产线,预计全部量产后年产LTPS面板可供1亿台智能手机使用,年产值约160亿元,是原产值的3倍。此外,仅手机屏幕一项,友达光电与大陆90%的手机生产商尤其是佼佼者都有业务往来。“友达光电已陆续把研发团队搬到大陆”,该公司总经理朱永铨说,“与其说要与大陆竞争,不如说想找到和大陆企业合作的机会”。他向两岸记者介绍道,公司有250位台湾员工,其中100位是携眷工作的,“我也把太太、孩子都接了过来”。
两岸新媒体人在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进行参访。(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精密金属加工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下属的元诚电子本为台企,后被科森全资收购,由资深台商朱泰政出任总经理。“在经营方面,科森对元诚很包容,给予充分的自由空间”,朱泰政说,两家公司合并后,元诚拥有更多资源和更大平台,从而能扩大经营、永续发展,将企业招牌擦得更亮,促使昆台两地在精密制造上取长补短、相互合作。
韩宜伦于1996年出生于新北,2017年参加台湾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时来到昆山,并在科森实习;如今,他已被科森正式录用。他说,“昆山就业机会很多,选择面较广,而且昆台经贸交流、产业合作非常频繁,希望更多台湾大学生来昆山闯出自己一片天”。
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昆山累计批准台资项目4903个,投资总额超过593亿美元;在台湾名列前100的制造企业中,有70家在昆山投资。
努力打造在昆精神家园,有效促进昆台社会文化交流
“在慧聚只瞧见‘一家’,没瞧见‘两岸’”,这是两岸记者在慧聚天后宫看到的显目标语。慧聚天后宫作为具有闽南风格、鹿港特色的寺庙建筑群,包括慈善文化广场、圆通宝殿、两岸文化交流中心等,是在昆台胞开展宗教、文化、艺术活动的一个聚集地。在此,台胞们不仅祭拜妈祖、观音等神祗,还利用周末或空暇担任志工,协助处理宫庙事务。
两岸新媒体人在昆山市两岸文化交流中心门前快闪。(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台式香肠、麻油鸡汤、台式白菜滷、菜脯蛋、白萝卜贡丸汤……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心,两岸记者品尝了台胞志工准备的台式风味午餐。记者还看到,不少台胞在此练习书法、学习舞蹈、制作衍纸画、烹制小吃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位80岁的客家老奶奶教大家做糍粑,脸色红润、精神饱满。东森新闻云新闻部资深副总编辑吴增煌表示,“天后宫让来此打拼的台湾同胞有了安慰和寄托,享受到朋友和同乡之间的情谊;他们还把台湾志工文化带到昆山,增进了昆台两地社会交往,拉近了同胞的心理距离”。台湾中华自媒体暨部落客协会会长钟婷说,“台胞们吃的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思乡的情怀”。
两岸新媒体人在昆山市两岸文化交流中心进行书法交流。(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此外,两岸记者还观看了代表台湾当地文化的电音三太子表演、昆台两地小朋友的战鼓演出等,深深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泽被两岸,而且与时俱进,影响后世,延绵不绝。
在昆山城郊,坐落着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昆山杜克大学。该校依湖枕河,草木青绿,一派田园风光。据昆山杜克大学事务协调办公室副主任徐俊介绍,该校于2018年8月迎来首批259名本科新生;其中,有7名台湾学生,他们有的是在昆台胞的子女,或是直接从台湾考来。
昆山当代昆剧院演员表演。(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两岸媒体人在昆山当代昆剧院专业演员的指点下模仿得像模像样。(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在昆山当代昆剧院,两岸记者欣赏到昆曲的数个代表选段,有的缓如行云,有的急若流水,美轮美奂,至臻至善。该院台籍青年演员、出生于1992年的吕家男表示,“昆曲是百戏之祖,唱、念、做、打要非常到位,但台湾仅有一所戏曲学院,教授、学习昆曲的老师和学生都很少,我想通过自身努力将昆曲传承下去”。吕家男从小学五年级起便在台湾学习京剧,2017年2月,她只身一人来到昆山学习昆曲,多次扮演《牡丹亭》中的聪明又调皮的春香。“想以后留在昆山,成为昆山人”,当记者问到是否愿意在昆深耕发展时,她略带腼腆地说。
获得昆山同等待遇,感知大陆率先与台胞分享发展机遇的诚意和决心
今年7月,昆山市正式发布《关于深化昆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计68条;其中,有26条是昆山独创的先行先试措施。据宋德强介绍,早在“31条措施”发布之前,昆山便已率先实施了其中部分内容。事实上,在给予台企台胞同等待遇、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方面,昆山一直走在大陆城市的前列,扮演“领头羊”“排头兵”的角色。据悉,昆山常住人口中约有10万人来自台湾。
两岸青年创业园中合影。(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苏州鑫字塔餐饮管理公司总经理蔡永祥是两岸婚姻家庭代表,妻子是大陆人。蔡永祥表示,因为昆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惠台政策多,所以当自己有来大陆投资的意愿时,很多朋友建议首选昆山。他还说,“结婚后在昆山定居,生活很舒适,跟在台湾没什么区别”。
昆山市台协常务副会长陈丽梅则回忆了2008年金融风暴时当地政府给予的帮助。她表示,当时,昆山市政府马上制定出鼓励台商转型升级、改进技术、加强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让台企在混乱中找准方向。她还说,“昆山市政府亲商、富商,对台企的扶植力度很大。‘31条措施’和台胞居住证制度出台后,我们生活更加方便”。
两岸新媒体人在两岸青年创业园对创业者进行采访。(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此外,两岸记者在花桥跨境贸易小镇了解到,2013年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2015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台办、商务部等12个部门联合发文,批准设立“昆山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这些为台企台胞在大陆、在昆山的发展和昆台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多保障与支持。
“我们公司挂着一幅台湾少数民族丰年祭的画,丰年祭需要大家协力合作、一起完成,两岸同胞也一样需要携手,来扩大市场份额,共同发扬中华文化”,蔡永祥说,“现在的昆山有‘小台北’之称,对我们而言,就是故乡”。(中国台湾网特约记者、《两岸关系》杂志社记者郝沛然)
[责任编辑: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