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放融合新上海造就在沪台胞的幸福生活——记两岸新媒体记者上海行

2018年10月27日 10:50:00来源:中国台湾网

两岸媒体人在上海中心大厦内合影。(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中国台湾网10月27日讯 “一句话来讲,台湾同胞在上海很幸福”,10月24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在会见参加首届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活动的两岸记者时如是说。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两岸记者深入上海部分区域,探访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取得的各方面成就,感受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上海为在沪台胞营造的美好生活。

航拍下的广富林。(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开放与融合构成上海这座城市的基本气质和独特气派

  拥有4000年历史的“广富林文化”早已为上海注入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十九世纪40年代的开埠通商又使上海经受了近百年的欧风美雨。1949年10月后,上海洗刷了耻辱,获得了新生。“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迎来了各国灿若星辰的优秀艺术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上海持续深化改革,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逐渐深度融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日新月异,青年创新创业显现活力。

  两岸记者在上海自贸区远眺东海,海天同色,粼粼波光一泻千里,若干岛屿在云雾里时隐时现,宛若仙居,这里便是上海港洋山港区。据负责人介绍,洋山港区密布着1800多个万吨级以上的船只泊位,其中,有六分之一可停靠10万吨级以上的巨轮。“得益于洋山港区,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这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取得的成就贡献良多”,台湾指传媒社长游胜钧感慨道。

两岸新媒体人在上汽集团进行参访。(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在上海汽车集团乘用车公司,两岸记者体验了由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带给人们乘车、驾车的舒适与便利。在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两岸记者听取了关于科创走廊空间布局、技术创新和入驻企业情况的介绍。游胜钧表示,上海高科技发展的领域很全面,这将成为上海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他说,“将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有效结合,可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上海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另一方面,40年来,上海软实力也获得长足发展,形成融通中外、继往开来的文化格局和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恢弘气度。

  由祥生船厂造车车间改造而成“1862时尚艺术中心”已成为沪上颇具影响的文创园区,祥生船厂则于1862年由英商建立,距今已有156年历史。两岸记者了解到,这里每年均举办艺术节,来自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文艺团体会来此表演戏剧、话剧、音乐会、舞蹈等。

上海中心大厦顶层一览外滩景色。(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在总高632米的上海中心,两岸记者登上最高层125层“巅峰632”艺术空间,聆听了西蒙·弗兰格伦为上海中心量身创作的音乐《上海的一天》,欣赏了用于稳固楼体的阻尼器——“上海慧眼”。两岸记者了解到,“上海慧眼”取材于中国古籍《山海经》中的烛龙之眼,由此认识到上海中心是融合东方传统与西方艺术的新兴建筑,是上海软实力的典型代表。

  期间,两岸记者还乘船夜游了黄浦江。1992年10月,上海市浦东新区经国务院批复设立,经过26年的峥嵘岁月,如今的浦东已然蓄势腾飞。西方列强留下的“万国”建筑群像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守候在浦江西岸;而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开发区则处处屹立着摩天大厦,熠熠生辉。浦江两岸的每一幢建筑都是上海兴衰荣辱的历史见证,每一滴江水仿佛都在诉说着上海的坚守与尊严。

  发展和融入成为台胞在沪生活的潮流和主题

两岸媒体人参访光宝科技。(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我在上海生活得很舒适,没有什么不适应”,台湾光宝科技工业自动化部总经理郑智峰说,“大陆幅员广阔,发展速度可谓‘超光速’,且人才培养已达到国际水准,我还在上海成立了研发中心,要在大陆扎根”。

  事实上,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凭借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怀着开阔的心胸,散发着充满机遇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来上海发展,不少人还在此安家定居;近些年来,发展和融入已成为台胞在沪生活的潮流和主题。据悉,目前在沪生活的台胞已达到40余万。

麦可将文创园中的工作人员。(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1992年,父亲便在此投资建设麦可将服装厂;2009年,服装厂迁到江西,我将旧有厂房改成用于出租的办公楼;2015年,受台湾华山文创园的启发,我将旧有厂房改造为麦可将文创园区”,该园区总经理连泰瑞表示,“换言之,麦可将经历了第二产业、二点五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三个阶段,恰恰也是40年来大陆经济成长走过的阶段”。他补充说,“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7年前,我来到上海投资。如今,上海的进步令人刮目相看”,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兼发言人叶惠德动情地说,“如果有来生,我会投资更多”。“台湾同胞来上海创业,最重要的是了解大陆市场,认识更多青年和消费者,积极获取上海的经济资讯,真正了解当地需求”,在沪台青代表陈双卯为大家分享了自身经验,鼓励台湾青年融入大陆。

  今年6月,上海发布《关于促进沪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办法》,共计55条措施,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上海发展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沪投资、就业、创业、就学、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天行健,君子以强不息”,如今,广大在沪台胞正奋发有为,深耕发展,渐渐融入当地,加入到上海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大潮中,打造属于自己的满满幸福。“‘上海惠台55条’不但为台湾同胞带来了生活便利,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增加了台湾人才在此施展身手的空间,我们很高兴这些好的政策能持续推进,得到更好的落实”,复旦大学教授卢丽安说。(中国台湾网特约记者、《两岸关系》杂志社记者郝沛然)

两岸媒体人参访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上汽集团工厂流水线一景。(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责任编辑:袁楚]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